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向度

发布时间:2017-10-02 14:2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向度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 历史 人的感性活动 生产劳动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向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我们似乎从没停止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可见,明晰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着重大意义。马克思运用辩证的目光,批判了以往旧唯物主义者“客体或直观”的自然和唯心主义者抽象地发展的人的能动方面,从“人的感性活动”、进而从“历史”出发来理解自然。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有其历史向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论述进行专门的研究,系统、全面地剖析马克思以前的自然观特别是近代自然科学自然观主体缺失的理论症结,进而得出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研究“自然”的理论必要性,最后探讨马克思与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有关的自然概念以及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和理论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如下三个部分进行考察:第一部分题为“自然观的历史前提与世界观变革”,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总结西方传统哲学自然观的主体缺失、历史概念,并结合孙正聿老师对于世界观的理解——“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引出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解释原则,阐发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前提。第二部分题为“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的历史”,这部分关注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考察自然界在人的作用下的发展历程,阐发自然是与人相关的自然,其具有属人的本性。第三部分题为“历史的自然与人类社会”,这部分主要是人、自然、历史的三者统一的关系,是全文的升华部分。其中第一个子标题“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对整个第二部分的总结延伸;第二个子标题“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是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总结提炼,阐述自然和历史的内在统一关系;第三个子标题“自然与历史相统一的人类现实世界”是全文的总结点,通过前文所分析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从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重要论断中呈现出马克思所完成的人与自然的历史融合。
【关键词】:自然 历史 人的感性活动 生产劳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10
  • (一)国内关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述评7-8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划时代意义8-10
  • 一、自然观的历史前提与世界观变革10-22
  • (一)传统自然观主体缺失与人生在世10-14
  • (二)传统哲学的“历史”概念与人在途中14-18
  •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与人的目光18-22
  • 二、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的历史22-30
  • (一)人与自然的异化22-24
  • (二)作为中介的人的感性活动24-26
  • (三)劳动:“人化了”自然26-30
  • 三、历史的自然与人类社会30-38
  • (一)自然与人类社会30-32
  • (二)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32-35
  • (三)自然与历史相统一的人类现实世界35-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后记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晓臻;;存在: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5期

2 王国坛;邵芳强;;西方传统感性思想与马克思的变革方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3 杜刚;;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的现象学解读[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罗许成;;马克思对自由的感性活动理解[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5 李昕桐;;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J];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6 俞娜;;“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辨析[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00期

7 马万东;;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鹅湖之会”——评李喟君博士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5期

8 张涛;;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理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立新;李齐;;哲学自我确证的本真道说——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立新;感性活动之为马克思哲学主导原则的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维祥;段勇;;“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石敦国;;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 杨艳萍;实践是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根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陈遵沂;哲学蕴涵想象[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2 侯永刚;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4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蕾;马克思的感觉理论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2 姜赫;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薇薇;论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甘小华;回到感性活动本身[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s,

本文编号:960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60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