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迪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迪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 唯物史观 政治文明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理论特色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性、尊重自然的唯物主义和变革社会的辩证性。这一生态文明观对我们的启迪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系统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以能动的实践为动力;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 唯物史观 政治文明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x0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6jzd0001)
【分类号】:X2;A811
【正文快照】: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代一切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们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许多人都把实现新型生态文明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①。同时学术上质疑生态学、生态文明与马克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志加;;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第三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1期
2 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意涵、误区与生态文明之关系[J];学术月刊;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茂林;郎情;;乡村小学教师素质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孙前梅;;陈云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刚柔性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陶季邑;;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4 袁其波;;新社会阶层视角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张新光;;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拓展性创新——河南邓州农村首创的“4+2”工作法调研报告[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唐杰;;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帮助[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房宁;;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韩振峰;;科学发展观的十个内在规定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成武;;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安全问题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周素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梦影;姜剑;万慧琳;;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聂秀范;韩宝成;叶蕾;李帅;;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聂秀范;韩宝成;叶蕾;李帅;;关于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叶自成;;金融危机与后极化格局的形成与演进[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施雪华;邓集文;;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8 魏磊;;系统思维对文化软实力的整合价值[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炳香;;党的领导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凤奎;;新中国成立60年军队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巨大贡献[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旭东;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孔琰;泰安市农村基层组织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肖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卫平;和谐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危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刘勇;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探索及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丽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党员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陈凯;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会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钟茂初;;关于“可持续发展”立法问题的探讨[J];河北法学;2007年02期
2 钟茂初;生态维护与贫困治理——论“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J];绿色中国;2005年16期
3 钟茂初;生态保护区的发展,谁来担其责?——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生态功能区与发达地区关系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5年09期
4 周海林;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解析消费者社会和现代市场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明;;生态文明何以可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2 陶静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3 李锐;;《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主导者之谜”解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翠娟;;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初探[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5 王翠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初探[J];淮海文汇;2010年03期
6 廖志丹;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智慧之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张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必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王桂艳;;探索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记第4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刘士文;曹晨辉;;“生态文明”论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洪嘉;;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知识经济;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鹤;;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与谢韬先生商榷[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孔祥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现代意义[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陕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论文选编[C];2008年
3 刘有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4 陈海勇;;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公共行为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5 ;建设环境优美、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6 舒心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春才;;第四种文明的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研究[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8 赵美珍;张爱娥;;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个案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10 尹伟伦;;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开幕式上的欢迎词[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景源;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南方日报;2006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山佳;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朱佳木;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是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张旭鹏 张文涛;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薛德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N];光明日报;2004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赵智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所长 李景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2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4 孙同福;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7年
5 冯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2006年
6 高艳琼;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浅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玲;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河南大学;2009年
8 陈增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9 李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1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6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