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摘要】: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社会交往是不同实践主体之间以客体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关系,它是指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马克思把交往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将社会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交往与物质生产相互作用,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交往促进物质生产发展,物质生产决定交往形式。精神生产是对物质交往的反映,精神生产与交往活动相互交融。 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过程,实质上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现实的人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利益、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的漫长过程。 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体现在社会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社会交往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现形式。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体现在经济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政治交往促进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变革;文化交往促进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推动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影响社会交往的方式,体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相应的交往;社会发展促使社会交往的形式多样化。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交往进步,生产力推动物质交往扩展,工业化促进精神交往拓展。
【关键词】:社会交往 社会发展 物质交往 精神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 问题的提出10
- (二) 选题意义10
- (三) 研究现状10-12
- 1. 关于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含义10-11
- 2. 关于交往的类型11
- 3. 关于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思想11-12
- (四) 论文研究方法12-13
- 1. 文献研究法12
-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12-13
- (五) 论文的创新点13-14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交往思想14-21
- (一) 社会交往的内涵14-16
- 1. 社会交往的概念14-15
- 2. 社会交往的本质15-16
- (二) 社会交往的类型16-17
- 1.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区别16-17
- 2.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联系17
- (三) 社会交往的基础17-21
- 1. 交往与物质生产17-19
- 2. 交往与精神生产19-21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发展思想21-28
- (一) 社会发展的主体21-23
- 1. 现实的人21-22
- 2. 人民群众22-23
- 3. 现实的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23
- (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23-26
- 1. 基本矛盾23-24
- 2. 利益24
- 3. 阶级斗争24-25
- 4. 科学技术25-26
- (三) 社会发展的过程26-28
-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26
-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程26-28
- 三、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8-38
- (一) 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28-30
- 1. 社会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28-29
- 2.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29-30
- 3. 社会交往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现形式30
- (二) 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30-34
- 1. 经济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31-32
- 2. 政治交往促进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变革32-33
- 3. 文化交往促进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33-34
- (三) 社会发展影响社会交往的方式34-35
- 1. 生产力状况决定相应的交往34-35
- 2. 社会发展促使社会交往形式多样化35
- (四) 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交往进步35-38
- 1. 生产力促进物质交往扩展35-36
- 2. 工业化促进精神交往拓展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沛;;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交往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2 肖菊仙;刘同舫;;《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时代意蕴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许斗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理论新释——析“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观点[J];东南学术;1999年02期
4 曹浩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2期
5 刘刹;周启杰;;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的统一[J];改革与开放;2009年03期
6 王婷婷;;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曾凡贞;论人类的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8 于新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观”的感悟和高扬——全球化中的交往与人的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万光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10 贾英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探要[J];理论学刊;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国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周力辉;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2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8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