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发布时间:2016-08-19 17:26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3年

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宋伟林  

【摘要】:唯物主义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内容,其历史意义在于打破思辨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的登上了哲学的王座。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其所谓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从多个角度对人的本质及其内容作了规定和说明,在他看来,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是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同时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可以说,费尔巴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在理论上对哲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都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但是费尔巴哈哲学本身也存在着不可掩饰的缺陷,他无法把握实践这一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是抽象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也难免走向了唯心主义。因此,随着马克思本人理论思想的发展成熟,他逐渐从对费尔巴哈的认可走向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建构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超越本身也是对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的层面上都对人们的历史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内容,并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贡献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首先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过程来介绍其人本主义的形成,进而在“现实的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等问题上深入的把握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由此来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过程。第二部分,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阐述马克思开始超越费尔巴哈的一些思想特征,在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小部分,其一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理论成就的充分肯定,其二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些具体表现。这些具体表现可以从实践的观点趋于成熟、现实的人的实践本质初步揭示、对物质生产的初步关注、社会改造思想、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历史作用这几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三个部分,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分析出发,,阐述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分析其以“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哲学转向。然后全面论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具体表现,包括马克思在人的本质观点上的成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阐述。在写作目的上,本人希望通过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能更深入的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义。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根源和超越的理论意义进行分析。在对超越根源的分析上,主要从思想理论根源和生活实践根源两个角度加以把握,而在理论意义上主要是在形而上学的终结、历史观的科学性以及对人类现实生活影响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B03;B516.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重读《费尔巴哈》[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陆云;;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及马克思对其的超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慧彦;;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彭飞;方文;王淼;;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正确理解[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0期

5 卜祥记;罗萍;;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究竟何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看马克思眼中的费尔巴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2期

6 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2期

7 顾伟伟;;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启蒙——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杨芳;论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哲学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陶富源;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因素[J];河北学刊;1985年04期

10 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历史目的论[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徐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方式的反思——《关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的两个事实》一文的推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陈燕君;;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意蕴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6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9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永生;论费尔巴哈对神学形而上学的颠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张鹏翔;;观照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境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4 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5 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趋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6 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7 卜祥记;论存在论境域中的共产主义[J];人文杂志;2002年01期

8 刁隆信;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承福;陈尚伟;;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鲁克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排序问题[J];哲学动态;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辉;张锦波;;马克思哲学中“现实的个人”出场路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张艳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人学的批判[J];商业文化;2010年04期

3 党雪;;一个新世界观的崛起——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4 任钟印;《巴黎手稿》与新教育观的萌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5 胡耐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钢》中的实践观点[J];云梦学刊;1980年01期

6 杨樱;陈维荣;;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人本理论比较[J];社科纵横;2007年12期

7 韩立新;;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J];哲学动态;2011年03期

8 王金福;从费尔巴哈哲学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俞吾金;;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新思考[J];江淮论坛;2009年06期

10 王守昌;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劲;;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存在论上的差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孙云龙;;《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Leben概念中译名评议[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衡彩霞;;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涂途;;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朱立元;张瑜;;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的新神话——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兼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6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7 车文博;;论费尔巴哈的心理学思想[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8 曾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方名;;逻辑学如何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10 李文成;;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锦芳;[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福森;[N];光明日报;2007年

3 刘增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哲学系 黄枬森;[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吕大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王东 林锋;[N];光明日报;2006年

8 张艳涛;[N];学习时报;2008年

9 杨春贵;[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钱广荣;[N];协商新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3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5 肖永辉;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杨勇兵;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视角透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D];苏州大学;2011年

8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9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伟林;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栋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解析[D];郑州大学;2011年

3 冷琳琳;费尔巴哈哲学[D];吉林大学;2007年

4 周虾娇;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家良;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D];华侨大学;2007年

6 孙小涵;费尔巴哈人本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的内在联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于洋;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金莉;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9 肖群;费尔巴哈与老庄思想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陆鑫;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8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