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摘要】:中国的人口流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并非死水一潭。当时的人口流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前者时间短、规模大;后者基本上发生于农闲时间,某些时期规模相当大。尽管人口移动的终极原因是经济的利害关系,但是经济建设刺激的人口流动并非主流。政策、灾荒、历史习惯和其他政治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户籍制度包括人口流动管理的内容,然而,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政策措施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的,户籍制度并不是二元社会形成的主因。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社会管理 二元社会 户籍制度
【分类号】:C924.25;K27
【正文快照】: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其程度不但反映出社会人口的流动状况,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直接影响着社会人口的流动,对城市化的规模及速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处在新的转折关头,社会人口的流动规模也远超过去。因此,流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刘芬;杨绪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西部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的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盖运动;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J];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论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农业的矛盾[J];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04期
3 武力;略论五十年代前期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庆华;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马玉霞;论人口流动产业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3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J];Studies of Modern World History;2008年00期
4 马彩霞;袁飞;;元代河南江北行省人口流动问题刍议[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华立;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J];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6 黄柯可;人口流动与美国城市化[J];世界历史;1996年06期
7 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J];世界历史;1997年05期
8 苏卫东;山东人口流动特征、成因及其合理化的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年02期
9 ;刊中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04期
10 方巍;积极探索“打工文化”的个性及其表现[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周雪香;;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7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洋;;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需求研究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10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左蓝;人口流动不能忽视儿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4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6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把跨境人口流动与继承弘扬包容传统协调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彭岩富;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华民;论我国人口流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2 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年
3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周晓莲;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亮;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状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罗一荣;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法制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钱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王勇;京津冀人口流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柯贤和;大沐浴村人口流动与文化样式选择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王利文;新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的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0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1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