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留学人员在沪就业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1 08:30
本文关键词:归国留学人员在沪就业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归国留学人员迅速增加,研究他们回国后的就业状况,是做好留学人员工作,充分发挥归国留学人员才智的必要路径。本研究利用上海市2011年侨情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研究海归群体在沪就业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及其差异大小。再结合logistic分层分析和定性访谈,探寻导致海归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找到缩小海归就业性别差异的可能路径,提高对就业弱势一方的人力资源利用度。 通过对海归在沪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失业率、就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职业成就和就业困难几个方面指标、数据的测度和比较,发现女海归相对男海归处于就业弱势地位: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低于男海归,失业率则高于男海归;两性间存在行业隔离和职业隔离,女海归中更高比例担任低级职务;女海归获得业绩成就与政治荣誉的比例均要低于男海归;同时女海归中有更高比例提出就业困难。logistic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地区等因素显著影响两性海归的失业差异;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地区、行业等因素显著影响两性海归的职级差异。 本研究将海归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归为生理和心理因素、逆选择、社会性别和经济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主要从生理和心理的两性差异来解释就业性别差异,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以生理差异为基础,由于身体素质和生理特点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男女两性在相关岗位及行业中的就业性别差异。逆选择机制认为,由于男海归经济责任较大,因此能留下来并顺利就业的男海归都是相对优秀且敢于拼搏的。相比之下,女性的经济压力不如男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婚姻作为减压器。社会性别论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生理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其余加诸在性别上的附属性质与角色全都是受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被后天构建的,正是这种被构建的性别角色影响了两性在就业市场中的不平等。经济因素侧重从两性搜寻工作机会的成本不同,因为女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比男性更艰难,搜寻工作的成本更高,因此女性可能会考虑接受低级工作或者低工资。
【关键词】:归国留学人员 就业 性别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1;C924.2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2 研究问题13-14
- 1.3 概念辨析14-16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16-17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17-27
- 2.1 国外研究现状17-20
- 2.2 国内研究现状20-25
- 2.2.1 现状和特征21-23
- 2.2.2 影响因素分析23-25
- 2.3 小结25-27
- 第3章 研究设计27-30
- 3.1 研究方法27
- 3.2 研究内容与框架27-29
- 3.3 数据来源29-30
- 第4章 归国留学人员回流的特征30-40
- 4.1 回流海归的总体特征30-33
- 4.2 来沪海归的基本特征33-39
- 4.3 小结39-40
- 第5章 归国留学人员在沪就业的性别差异40-68
- 5.1 劳动参与率及就业率、失业率的性别差异40-50
- 5.2 就业结构的性别差异50-64
- 5.2.1 行业结构性别差异50-53
- 5.2.2 职业结构性别差异53-64
- 5.3 职业成就的性别差异64-65
- 5.4 就业困难的性别差异65-67
- 5.5 小结67-68
- 第6章 归国留学人员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68-85
- 6.1 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68-73
- 6.2 职业地位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73-80
- 6.3 就业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80-84
- 6.3.1 生理和心理因素80-81
- 6.3.2 逆选择81-82
- 6.3.3 社会性别82-83
- 6.3.4 经济因素83-84
- 6.4 小结84-85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85-88
- 7.1 结论85-86
- 7.2 建议86-88
- 参考文献88-91
- 后记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2 沈鸿银;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3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4 郭丛斌;曾满超;丁小浩;;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刘昌明,陈昌贵;韩国人才回流的社会成因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7 贾艳琴;陶莉;;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王辉耀;;国内海待现象解析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8年03期
9 刘晓昀;钟秋萍;齐顾波;;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东西部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7期
10 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2年09期
,本文编号:1011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1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