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顺口区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18:18
本文关键词:大连旅顺口区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基准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空间关联 大连旅顺口区
【摘要】:近年来,随着GIS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区战略研究的逐渐深入,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性对土地合理有序利用及环境自然评价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地形起伏度是用来表示一定区域内地表高低起伏程度的重要定量指标,同时也是区域开发适宜性评价、各类设施布局选址、人口空间移动规划等重要的参照指标。当前基于GIS技术,,采用矢量化等高线地形图或者公开发布的各种精度的DEM(数字高程模型),能够很方便地得到研究区域的地形起伏度。但总体看来,运用经典的地形起伏度模型公式计算一定区域的地形起伏度时,经常在运用空间尺度、关键参数设置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前提,往往造成地形起伏度的不可比性,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运用。人口分布是指把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配在特定的区域中的一种过程和形式,它是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人口区域的综合体,当前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国家级或省级等大尺度范围内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其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还有待提高。 本文依据现有研究基础和国家相关规范,选取大连旅顺口区作为研究案例区,提出了基准地形起伏度(Basic Topographic Relief)的概念,并设定以国家基准公里格网为基础,基于1:5万比例尺基本地形图上10m等高距的矢量化等高线,采用TIN插值方法,构建10m分辨率的DEM,再通过100m×100m地理格网作为计算依托格网,以内部高差3.5m作为平地条件,计算公里格网的地形起伏度,为地形起伏度的计算研究提供必要的规范和法则;综合运用GIS中的地形分析和缓冲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分别探究区域内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值的关系、人口分布与坡度值的关系以及人口分布与距海岸线的距离值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较小区域内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基准地形起伏度的概念和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在较小尺度的区域内,人口分布与其地形因素息息相关,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基准地形起伏度与其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为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及科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对大连市及整个辽东半岛等大尺度区域人口迁移与人口布局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基准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空间关联 大连旅顺口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0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9
- 1.3 研究意义9-10
- 1.3.1 理论意义9
- 1.3.2 现实意义9-10
- 2 研究状态10-19
- 2.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2.1.1 国外地形起伏度的研究状态10-11
- 2.1.2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状态11-12
- 2.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2.2.1 国内地形起伏度的研究状态12-14
- 2.2.2 国内人口分布的研究状态14-15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9
- 2.3.1 研究内容15-18
- 2.3.2 研究方法18-19
- 3 理论基础19-28
- 3.1 基本概念及公式模型19-24
- 3.1.1 地形起伏度19-21
- 3.1.2 基准地形起伏度21-23
- 3.1.3 人口分布23-24
- 3.2 理论依据24-28
- 3.2.1 人居环境理论24-25
- 3.2.2 人地关系理论25-26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6-28
- 4 技术与方法28-33
- 4.1 GIS 技术平台及研究路线28-29
- 4.1.1 GIS 技术概述28
- 4.1.2 技术路线图28-29
- 4.2 运用技术和方法29-33
- 4.2.1 地形分析技术29-30
- 4.2.2 叠加分析技术30-31
- 4.2.3 缓冲分析技术31
- 4.2.4 空间插值方法31-33
- 5 实证分析33-49
- 5.1 大连旅顺口区概况33-36
- 5.1.1 自然地理状况33-34
- 5.1.2 社会经济状况34-36
- 5.2 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36-38
- 5.2.1 基础数据准备36
- 5.2.2 基础数据处理36-38
- 5.3 区域人口分布研究38-43
- 5.3.1 不同海拔高度人口分布研究38-40
- 5.3.2 不同坡度人口分布研究40-41
- 5.3.3 距海岸线不同距离人口分布研究41-43
- 5.4 基准地形起伏度研究43-46
- 5.5 基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46-49
- 6 结论分析与展望49-51
- 6.1 研究结论49-50
- 6.1.1 主要研究结论49
- 6.1.2 研究可能的创新49-50
- 6.2 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晓玲;李小娟;胡卓玮;王志恒;赖晗;;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其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朱红春,陈楠,刘海英,汤国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5年04期
3 刘振东,孙玉柱,涂汉明;利用DTM编制小比例尺地势起伏度图的初步研究[J];测绘学报;1990年01期
4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1991年04期
5 周干峙;吴良镛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6 郭芳芳;杨农;孟晖;张岳桥;叶宝莹;;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8年01期
7 王玲;同小娟;;基于变点分析的地形起伏度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8 尹泽生;;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评介[J];地理译报;1982年02期
9 杨小唤;刘业森;江东;罗春;黄耀欢;;一种改进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农村居住地重分类[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10 王利;韩增林;李博;;基于VM-MapInfo的区域开发强度测算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020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2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