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0-14 01:29

  本文关键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首都圈 人口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总计13个城市为研究单位,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首都圈人口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自20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首都圈的人口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在稳定中趋于集中分布,主要表现为:(a)东南部平原密集、西北部山地相对稀疏,(b)城市密集而农村稀疏,(c)并且在省市之间和省市内部也存在不均衡;(3)首都圈的人口分布呈现密集和相对稀疏并存的特点;(4)人口进一步集聚的潜力巨大。这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政策和人口因素等五个方面。在选取合适变量、运用stata 13.0统计分析工具、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首都圈的人口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自然因素以海拔高度和年降水量为例,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产生负向作用。在经济因素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负向作用,产业结构和就业收入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产生正向作用。社会因素中的教育水平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正向作用。政策因素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正向作用。人口规模对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正向作用且作用最为显著。
【关键词】:首都圈 人口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3
  • 1.1 选题背景8-9
  • 1.2 研究内容9-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11-12
  • 1.5 研究意义12
  • 1.6 研究创新点12-13
  • 2 文献综述13-20
  • 2.1 首都圈的概念与范围13-14
  • 2.1.1 首都圈的概念界定13
  • 2.1.2 首都圈的范围界定13-14
  • 2.1.3 首都圈与一般都市圈的比较14
  • 2.2 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内容综述14-18
  • 2.2.1 人口空间分布特征14-15
  • 2.2.2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和发展预测15-16
  • 2.2.3 人口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16
  • 2.2.4 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16-18
  • 2.2.5 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研究18
  • 2.3 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尺度差异18-20
  • 3 首都圈的概况20-31
  • 3.1 首都圈的自然地理特征20-23
  • 3.1.1 首都圈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20-21
  • 3.1.2 首都圈的自然资源状况21-22
  • 3.1.3 首都圈的环境条件22-23
  • 3.2 首都圈的社会经济特征23-31
  • 3.2.1 首都圈的经济发展:迅速且高度集中23-25
  • 3.2.2 首都圈的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导25-26
  • 3.2.3 首都圈的财政收支:增长趋势明显26-27
  • 3.2.4 首都圈的人民生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显著27-28
  • 3.2.5 首都圈的医疗卫生:条件良好而城市间差异较大28-29
  • 3.2.6 首都圈的教育情况:研究生教育培养占全国 1/5,职业教育发展潜力大29-31
  • 4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格局31-39
  • 4.1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31-34
  • 4.1.1 从自然地理区域看:东部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北部西北山地地区人口少32
  • 4.1.2 从行政区划看:首都圈人口在各省市之间、以及省市内部不均衡32-34
  • 4.1.3 从城乡分布看:首都圈人口城乡分布不平衡34
  • 4.2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人口密集和人口相对稀疏并存的特点34-35
  • 4.3 首都圈人口密度远低于其他同类大都市圈,,人口集聚潜力大35-37
  • 4.4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比较稳定37-39
  • 5 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分析39-53
  • 5.1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的理论分析39-42
  • 5.1.1 自组织理论对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分析39
  • 5.1.2 推拉理论对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分析39-41
  • 5.1.3 城市群研究理论对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分析41-42
  • 5.2 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42-53
  • 5.2.1 人口因素:既有的历史人口分布格局是当前人口空间分布的基础43-45
  • 5.2.2 经济因素:在人口空间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45-47
  • 5.2.3 社会因素:直接影响首都圈的人口空间布局47-50
  • 5.2.4 政策因素: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外在推动力50-51
  • 5.2.5 自然因素: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直接因素51-53
  • 6 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53-66
  • 6.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53-57
  • 6.1.1 因变量的定义53
  • 6.1.2 自变量的定义53-57
  • 6.1.3 数据来源57
  • 6.2 计量模型的构建57-58
  • 6.2.1 线性回归模型:常规OLS模型57-58
  • 6.2.2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58
  • 6.3 计量分析与结果58-64
  •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58-60
  •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60
  • 6.3.3 模型选取60-61
  • 6.3.4 计量结果分析61-64
  • 6.4 主要结论和启示64-66
  • 7 结论66-67
  • 7.1 研究结论66
  • 7.2 研究不足之处66-67
  • 参考文献67-74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丹;孙铁山;李国平;;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2 王涛涛;;日本技术先进首都圈地区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01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陈棋福;;首都圈地震精定位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峰;黄金莉;杨挺;;应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首都圈上地幔速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峰;黄金莉;;基于多种资料构建首都圈地区三维速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刁桂苓;吴培稚;李延兴;张宏志;;首都圈地区应力场、形变场、地脉动场的对比分析[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5 高原;吴晶;石玉涛;;首都圈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初步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峻;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李昱;;首都圈地区泊松比分布及其与强震的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建玲;;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喻曦;;西汉首都圈结构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五辑)[C];2012年

9 孙安辉;陈棋福;赵里;;首都圈地壳精细结构的全波地震层析成像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张天中;;首都圈地震联合定位及波速比[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广菁;首都圈地区可监测1.0级以上地震[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记者蒋建科;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通过验收[N];人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 张立 段金平;院士专家纵论首都防灾减灾方略[N];中国矿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丰成君;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应力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2 齐子翔;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亚男;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2 邱杨;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3 刘佳楠;20世纪60-90年代韩国首都圈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少杰;中日首都圈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蒋伟进;首都圈部分台站的场地因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6 韩晓昆;首都圈地震重点监测区土壤气体地球化学[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028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28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