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能耗、经济与碳排放的关系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21:42

  本文关键词:我国中部地区人口、能耗、经济与碳排放的关系及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部地区 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


【摘要】: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六个省份。该地区承载着全国26.5%的人口,依靠全国10.7%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1.6%的GDP,是我国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的市场,此外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中部崛起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其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也备受关注。走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中部地区协助全国履行减排承诺的需要,更是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本文对中部地区1998年至2013年人口、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城镇化人口不断加大,经济持续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居高不下,并且逐年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远高于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其次,本文根据1998年至2012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部地区人口、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除湖南省和山西省外,其他省份基本上呈现出地区生产总值较高,能源消耗量也较高,随之而来碳排放量也高的趋势。通过分组比较研究,湖南省在能耗强度、碳强度等方面优于山西省。再次,本文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中部地区1998年至2012年人口规模、能源消耗结构和能耗强度、经济规模等因素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和人口效应是碳排放的拉动因子,能源消耗结构效应和能耗强度效应是碳排放的抑制因子。由于各组别的实际情况不同,拉动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力各不同,因而各组别的碳排放累计效应不同,对中部地区整体碳排放贡献各异。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针对中部地区“调结构、精技术、强意识、树标杆、抓重点”的碳减排政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中部地区 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4.2;F206;F1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5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2
  • 1.1.1 选题的国际和国内背景9-11
  • 1.1.2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1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5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5-20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0-21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21-22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1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21-22
  • 1.4 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22-24
  • 1.4.1 本文技术路线22-23
  • 1.4.2 本文数据来源23-24
  • 1.5 本章小结24-25
  • 2 相关理论概述25-36
  • 2.1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25-27
  • 2.1.1 资源经济学理论25-26
  • 2.1.2 环境经济学理论26
  • 2.1.3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26-27
  • 2.2 低碳经济理论27-29
  • 2.2.1 低碳经济的渊源27-28
  • 2.2.2 低碳经济的特征28-29
  • 2.3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理论29-31
  • 2.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31-33
  • 2.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由来31-32
  •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发展32-33
  • 2.5 指数分解法理论33-35
  • 2.5.1 指数分解法的基本思想33-34
  • 2.5.2 指数分解法的基本形式34-35
  • 2.6 本章小结35-36
  • 3 中部地区人.、能耗、经济与碳排放的现状及关系分析36-51
  • 3.1 中部地区的界定36
  • 3.2 中部地区人.、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现状36-43
  • 3.2.1 中部地区人.现状36-37
  • 3.2.2 中部地区能源消耗现状37-39
  • 3.2.3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39-41
  • 3.2.4 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现状41-43
  • 3.3 中部地区人.、能耗、经济和碳排放相互之间的关系43-49
  • 3.3.1 人.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44-45
  • 3.3.2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45-46
  • 3.3.3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46-47
  • 3.3.4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47-49
  • 3.4 本章小结49-51
  • 4 中部地区人.、能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51-58
  • 4.1 中部地区碳排放影响因子LMDI模型的构建51-52
  • 4.2 中部地区碳排放影响因子的测算52-54
  • 4.3 中部地区碳排放影响因子测算结果分析54-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58-62
  • 5.1 本文研究结论58
  • 5.2 政策建议58-61
  • 5.3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61-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笛;;碳排放与气候变暖的谎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2 谢守红;邵珠龙;;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及动因分析[J];城市问题;2012年11期

3 唐建荣;王清慧;;基于泰尔熵指数的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肖宏伟;;中国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J];阅江学刊;2013年05期

5 杨晓梅;;试谈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10期

6 张旺;邹毓;;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徐维爽;李洁;杨婷婷;;后京都时代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及处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宋倩;;英国推出零碳排放学校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02期

9 ;复旦科学家定量计算秸杆燃烧的碳排放[J];生物学教学;2011年12期

10 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038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38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8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