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国家人口转变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GMS国家人口转变与发展研究
【摘要】: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交汇地,在该战略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合作不仅包括农业、物流、资本、信息技术等,还包括人员流动、人员聚集等要素合作,以加强各成员间区域合作与多向联系。本文在分析GMS国家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转变价值判断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GMS升级版"人口发展战略应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加快次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性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合作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口研究所;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GMS 人口转变 价值判断
【分类号】:C924.3
【正文快照】: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推动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六国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Program,简称GMS1)。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泰国第30位,越南56位,柬埔寨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黑田寿男,王国荣;东亚人口转变和发展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2期
2 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J];经济论坛;2003年11期
3 蒋玉山;幸青;;越南人口现状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诗航;;越南幼儿教育概况及其启示探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2 林勇;;泰国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年S1期
3 付正强;黎尔平;;云南边境缅籍务工人员管理问题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德君;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孔德威;劳动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7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珍奇;“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海洋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杨志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倪晓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胡梅;员工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刘鸽;上海市闵行区暂住人口结核病流行状况与防制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俊;我国就业能力地区差异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吕程;2010-2050中国劳动力供求趋势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姜善;论延边州朝鲜族农村妇女跨国流动问题[D];延边大学;2012年
9 马功景;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贵廷;韩鹏;;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再审视[J];人口学刊;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义;论中国人口转变面对的几个突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2年05期
2 马智利;徐春耦;;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年13期
3 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5期
4 刘爽;;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10年01期
5 孟根;;人口转变范畴探析[J];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6 石人炳;;人口转变: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概念?[J];人口研究;2012年02期
7 李建新;人口转变新论[J];人口学刊;1994年06期
8 黑田寿男,王国荣;东亚人口转变和发展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2期
9 田雪原;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口转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03期
10 王涤;中西方两种人口转变方式的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赵进文;;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期(总第12期)[C];2004年
3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4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5 隋澈;;人口转变、劳动力供给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6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翟振武 武晓萍;中国人口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2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经历“人口转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婷;抓住人口转变机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周靖祥 湘潭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转变的时点即将到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程广帅 周盈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转变与女性高等教育参与率[N];中国人口报;2014年
6 记者 马海涛;抓住人口转变战略机遇期 迎接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蔡f ;人口转变与我国经济增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人力资本驱动力[N];东方早报;2012年
9 [日]《日本时报》 郎楷淳/编译;人口问题影响日本选择[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一项主要的任务[N];中国人口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佳颖;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机遇[D];南开大学;2013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的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东霞;试论技术在“人口转变”中的作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2 杨爽;我国人口转变与城市化对应关系失调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朱峰;台湾生育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樊勇;中国“人口红利”存续的论证[D];河北大学;2009年
5 赖雪华;关于人口红利的几个问题[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6 肖烨;山东省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叶涛;新型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4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