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母亲的职业新困境及其化解——以单独二孩政策为背景
本文关键词:工作母亲的职业新困境及其化解——以单独二孩政策为背景
更多相关文章: 生育 工作母亲 职业中断 职业流动 雇主歧视 单独二孩政策 家庭政策
【摘要】:生育与抚养行为给女性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生育而导致的职业中断会造成女性的人力资本贬值,并形成独特的母亲就业模式。为了适应照顾者的角色,已育女性普遍倾向于母亲友好型职业。这种向下的职业流动不仅使生育对于女性的职业惩罚效应长期存在,还固化了劳动力市场中已有的性别隔离。而母亲身份所导致的雇主歧视则贯穿于女性职业生涯的始终,并将生养行为对已育女性职业的负面影响叠加发挥至更甚。而"单独二孩"政策的推行则有可能激化上述负面效应,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实践,可推导出我国家庭政策的努力方向:一是生育成本社会化,二是生育假期政策与"挽留性"政策双管齐下。以此激励已育女性就业、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生育 工作母亲 职业中断 职业流动 雇主歧视 单独二孩政策 家庭政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研究”(14ASH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14ZDB15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1;D669.68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女性的再生产活动,特别是生育和抚养孩子,对人类种族的延续与社会福祉而言意义重大。照顾孩子,不仅是对孩子自身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因此,一些学者将被母亲抚育的孩子称之为“公共物品”,因为社会将从这些未来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桂霞;;生育支持对女性职业中断的缓冲作用——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为基础[J];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04期
2 赵友宝,曹靖宇;反用人中的“性别歧视”:一种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01期
3 宋全成;文庆英;;我国单独二胎人口政策实施的意义、现状与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Alice H.Eagly;Linda L.Carli;王丽;;家庭责任是女性职业晋升道路上的绊脚石吗?[J];经济资料译丛;2012年03期
5 吴愈晓;;影响城镇女性就业的微观因素及其变化:1995年与2002年比较[J];社会;2010年06期
6 王小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J];思想战线;2004年02期
7 余秀兰;;女性就业:政策保护与现实歧视的困境及出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8 佟新;周旅军;;就业与家庭照顾间的平衡:基于性别与职业位置的比较[J];学海;2013年02期
9 李亮亮;;欧洲四国家庭友好政策及效应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2期
2 冉启玉;;成本与收益: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3 史玉红,刘振霞;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武忠远;;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业科技应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浙江财经学院学生课题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调研世界;2012年07期
6 陈丽娟;;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7 陈梦璇;;中国反歧视立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8 胡军辉;;非劳动收入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一个基于工作异质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7期
9 杨安宁;杨玉秀;;社会资本结构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10 彭艳崇;;论夫妻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对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社会性别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泽瑞;容舒楚;柴瑶;张嵩迎;孙潇;;棚户区居民决策影响因素探究——以济南市为例[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丽t ;;女性就业参与率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郭鲁芳;韩琳琳;;城市女性休闲障碍探析——以杭州为例[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尤鑫;;从私领域到公领域有多远?——影响城镇女性经济参与的微观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震;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士斌;职业维度的生涯历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美琴;女性的选择权与劳动参与决策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马姗伊;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8 谢宏;家族企业中的家族缔约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刘志刚;人力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10 童欣;中国家庭经济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强;我国工薪家庭金融理财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营利;转型期家庭保障功能的重新定位[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芳;返乡相亲: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择偶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彦花;影响城镇居民性别角色意识的微观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陈晓菁;家庭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邝小淋;就业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赵勇;中国城市成年子女代际支持的阶层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青美;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80后”女研究生择偶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李云剑;我国社会转型期和谐家庭建设的伦理审视[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丹红;中国内地苦情剧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2 李新建,赵瑞美;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01期
3 佟新;社会变迁与中国妇女就业的历史与趋势[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01期
4 李秋芳;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与妇女利益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5期
5 左际平;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1期
6 杨玉臣;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分析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2期
7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8 周培勤;;北欧育儿假政策变迁的性别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1期
9 谭宁;刘筱红;;生育保险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与女性平等就业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文明;段兰英;;男性生育角色与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图雅;;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J];学理论;2011年34期
2 陆书培;;四川省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年19期
3 师艳荣;;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J];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4 曲莉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其改进路径[J];理论界;2013年07期
5 邓宇鹏;徐联初;;湖南劳动力就业模式的政策设想[J];湖湘论坛;1991年04期
6 章黎明;市场经济体制下妇女就业模式初探[J];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03期
7 杨宜勇;中国就业模式:创新·途径·改革[J];经济学家;1999年02期
8 ;未来中国就业模式的几个特点[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01期
9 宋长青;国情所限,就业模式如何选择?[J];调研世界;1998年06期
10 萧扬;日本妇女的M型就业模式[J];中国妇运;199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瑞明;李迎成;王兴平;;转型期对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钢;德国大众创造全新就业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1年
2 彭国正;南城推行灵活就业模式破解用工难题[N];抚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程翰 通讯员 黄贤云;立足街情探索新型就业模式[N];滨海时报;2010年
4 孙霞 吴奕;江大大学生特色就业模式受关注[N];镇江日报;2014年
5 王强;旺苍创新“七位一体”就业模式[N];广元日报;2008年
6 见习记者 孔垂鑫;多元化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N];长治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杨继祥;集美:“就业模式”名扬全国[N];厦门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芳 本报通讯员 董志勇 王亚南;校企无缝对接 创新职教就业模式[N];德州日报;2014年
9 施玉星 陈宪;创新就业模式 引导挂企服务[N];中国人事报;2007年
10 记者 谭华健邋通讯员 李绪恒;村民家门口务工挣钱[N];中山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e,
本文编号:1044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4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