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典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武汉为例
本文关键词:中部典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武汉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密度 空间分布 圈层层级式 复合多中心 武汉
【摘要】: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叠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著;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三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三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空间分布 圈层层级式 复合多中心 武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99)
【分类号】:C922
【正文快照】: 近年来,利用GIS及SPSS等空间分析及统计工具对我国(特)大城市内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人口密度是识别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视角,其研究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即人口数据平均化基于何种空间类型。目前,此领域学术研究中常用的空间类型包括:行政辖区、特定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2 田怀玉;肖洪;;基于CA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动态模拟——以长沙市人口密度变化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6期
3 金君,李成名,印洁,林宗坚;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03年03期
4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5 冯健;吴静云;谢秀珍;黄珏;;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6 张桂芳;单新建;尹京苑;;基于TM影像的上海地区人口密度数字模拟[J];地震;2007年01期
7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8 张岸;齐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9 范一大,史培军,辜智慧,李晓兵;行政单元数据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10 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王煜;李程;曾波;何宇华;刘锦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丹明;格网技术支持下的人口再分布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江琴;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人口分布及变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华宇;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王汶;孙克峰;;基于ArcGIS Engine的人口数据格网化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4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刘宇;李成名;刘德钦;马维军;;空间信息格网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7年04期
6 杨帆;米红;;一种基于网格的空间聚类方法在区域划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7年S1期
7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8 代富强;;CA-AR模型在人口空间场属性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S1期
9 代富强;;CA-AR模型在人口空间场属性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S3期
10 吴桂平;曾永年;邹滨;齐庆超;杨松;;基于GIS的区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坤朋;张继权;路兴昌;佟志军;;基于行政区和网格尺度的区域生态安全对比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娜;刘展;魏合龙;;基于GIS的二维地质建模研究与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建军;;公共交通引导下的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规划探索——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思健;;自然灾害时空风险评估框架与模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殷健;李晓;白鹏;;沈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变动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6 胡畔;张建召;;规划整合中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从集约到均等的实证定量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7 洪浩源;;基于GIS的江西省中小河流流域提取与面雨量应用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冉斌;邱志军;裘炜毅;陆俊贤;薛美根;董志国;蒋寅;高志刚;;大数据环境下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实践[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C];2013年
9 李欣;叶果;;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10 张蕾;;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相对准确率的探讨[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姚宝珍;城市公交枢纽布局与运营调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高龙华;遥感和GIS支持下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胡卓玮;洪涝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支持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毅;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涛;EXT住宅项目高层商品房全面定价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新;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4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5 苏莹,王英杰,余卓渊,谭雨奇;人口信息空间可视化系统设计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3期
6 陈楠;林宗坚;;人口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力学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7 宋琳;董春;胡晶;宁书年;;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8 刘宇;李成名;刘德钦;马维军;;空间信息格网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7年04期
9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10 尹长林;张鸿辉;游胜景;陈光辉;刘勤志;;元胞自动机城市增长模型的空间尺度特征分析[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艳茹;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地理过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文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与郊区化兼与北京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春菊;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及信息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魏芳;北京人口分布CA/MAS仿真模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青阳;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6 王雅雯;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言迎;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变动特征及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志伟;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空间化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骆玲;武汉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露飞;赵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2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3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4 卢晨;王要武;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5 周建高;王凌宇;;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城市研究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7期
6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7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王兴奎;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人口密度模型[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8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新疆财经;2009年06期
9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10 李明杰;钱乐祥;陈健飞;肖燕;彭军超;;聊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化方法探讨与运用[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林生;齐君;;城市化与人口健康——以京津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俊雄;人口该多一点还是该少一点[N];东莞日报;2011年
2 记者 孙丽萍;上海遭遇“人口烦恼”[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空气治理需要发展思路的升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小龙;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D];西南大学;2014年
2 王冰;基于遥感和GIS的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3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3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