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1-16 15:16

  本文关键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公共服务 有效性评价 快速城市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和人口社会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动,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规模、类型及水平与城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及资源配置的数量、分布、种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关乎政府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一大社会问题。2006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并指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因此,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依据人口的变动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对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评价始终是学界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综合分析、评价相关理论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人口学视角,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评价我国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三层框架体系,分别从有效供给、有效分配、有效利用三个方面对城市公共服务进行评价,旨在揭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关系如下: 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及评价,总结出本文所研究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及内容,同时依据福利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人口学视角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三层评价体系,并根据每个层次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其次,在梳理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变迁,总结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已建立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我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及空间分布特点;同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社会结构的现状,为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再者,通过已建立的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体系,选取上海、苏州、大连三个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城市为代表,分别评价三个城市公共服务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在每层分析中,分别与人口的规模、空间分布、人口社会结构相结合,探讨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资源配置与人口变动的关系。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我国城市公共服务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探讨城市公共服务配置失效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人口与城市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路径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依据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四个阶段的理论,本文认为应该从有效供给、有效分配和有效利用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评价层次分别与人口的规模、分布、社会分层相结合,突出了城市公共服务评价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客观与主观指标的综合运用。有效供给主要探讨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状况与居民需求数量、水平的适应性;有效分配分析城市公共服务分布与人口空间变动的协调性,包括空间均等化及服务可及性两个维度;有效利用研究城市公共服务配置与居民需求偏好及类型的一致性,包括显示偏好和表达偏好两个方面。 2、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上海、苏州和大连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常住人口规模正相关,但并未能与居民的需求水平相适应;通过基尼系数对上海市公共服务有效分配的评价发现,上海市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尤以医疗、养老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最为突出;最后,运用问卷数据对上海市公共服务有效利用的评价表明,居民对医疗、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对市级医院、公立养老院的偏好尚不能完全满足。 3、通过对三个不同类型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比较发现,在加入人口变量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配置过程中存在以下矛盾:第一、供给中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第二、分配中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优质资源的存在加剧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第三、供给类型、水平没有根据服务对象群体构成的变化进行调整,部分资源配置与居民偏好不完全相符。 4、本文从供给、需求及供需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以上供需矛盾的原因:第一、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及财政体系的顶层设计缺陷导致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第二、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变动及社会分化引发有效需求的变动,反映居民需求民意的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第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及机制存在的问题阻碍供需有效结合。 5、本文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共性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存在“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比起开放性公共服务,封闭性公共服务更不利于居民获得资源的机会均等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口规模、分布、人口社会分层的变动依然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趋势,公共服务的配置需要未雨绸缪;服务型政府的定位表明公共服务的配置将向有效利用环节侧重,但是由于居民并不能完全有效表达自己的偏好,因此不能忽视政府主导的供给偏好。根据目前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满足明确政府职责、把握居民需求、重视人口因素三个条件,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才能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公共服务有效配置的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公共服务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第二、建立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紧密相关的协调机制,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第三、建立以人口变动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重视人口规划在社会事业配置中的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研究过程较系统、全面。本文根据公共服务配置的过程,构建了三层评价体系,从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最后,综合三个方面的结果,对公共服务配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第二、研究视角较独特。本文结合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从人口学视角出发,突出人口因素在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中的作用,并探讨了人口变动对公共服务配置的影响。 第三、结合主观、客观的评价方法。在对公共服务配置的评价中,本文将主客观指标结合,既尊重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客观事实,又考虑了居民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看法,使主客观指标优势互补,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D6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红民;;论公共服务的质量评估模式[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2 于健慧;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2005年08期

3 本刊特约记者;;着力加强公共服务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宁波市建立健全“加强公共服务,解四难、创四优”长效机制综述(下篇)[J];宁波通讯;2005年02期

4 柳春慈;刘国光;;关于民族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6年03期

5 施立均;;关于加强慈溪农村公共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6 王洛忠;刘金发;;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2期

7 汪开明;;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缺失及重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01期

8 赵艳红;郭锦斌;;构建社区消防自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9 陈振明;丁煜;吴永键;陈诚;盛馨莲;韩婧;唐栋敏;林燕玲;陈芳;吴娜;陈文博;;外来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基于厦门市某区调研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7年06期

10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方案的通知[J];平凉政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雷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白城市行政学院课题组;包忠明;;强化政府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对策建议[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张世贤;;传统中国的行政管理——孔孟公共服务的观点[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锋;陶学荣;;政府公共职能的界定与问题分析及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6 谭兴中;;提高西部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刘先忠;;农村基层政权公共服务的可能性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谢来位;;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思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9 肖飞;;略谈当前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10 胡敏洁;;公共服务券的提供及其政府规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公共服务彰显政府本色[N];法制日报;2005年

2 张贵峰;从“110”热线看政府公共服务的整合[N];工人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胡泽太 郑勇军 邹海东 张景亮;让公共服务扎根农村[N];烟台日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记者 陈健邋廖述毅;公共服务不要“迟到”[N];嘉兴日报;2008年

5 东城区区长 杨艺文;社区治理模式从优化机构到良性循环[N];北京社会报;2008年

6 市人事局 柯志国;绩效工资:助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N];黄石日报;2009年

7 傅丕毅 裘立华 张道生;“民工荒”凸显政府公共服务不足[N];中国税务报;2010年

8 ;北京旅游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邱登科 实习生 王文越 周娜;行政改革:先拿事业单位开刀[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毛庆;不断提高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N];南京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兆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冷永生;中国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3 张青;地方治理视野中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范冬云;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张正岩;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严明明;论公共服务公平性[D];吉林大学;2012年

7 何鹏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贾旭东;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袁建辉;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上;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舟;社区公共服务困境与对策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宋金金;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途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孙晓慧;以电子化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务流程再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霍丽姣;基于政府、企业、社会合作的公共服务提供-PPP模式及其拓展[D];浙江大学;2011年

5 沈志豪;我国人才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军华;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海燕;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聂元军;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模式的转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鲁萍;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探析[D];武汉大学;2004年

10 葛维萍;构建服务型的基层政府[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2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92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