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流出地高中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口流动对流出地高中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各个阶层的国民进行社会纵向流动的阶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已基本达到99%,义务后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我国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出地的教育出现“空巢”化的迹象,这无疑是对人口流出地贫瘠的教育状况雪上加霜。本文主要以人口流出地的高中升学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人口流动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做了简要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我国的人口流动现状和高中教育发展现状做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为建立理论模型提供现实依据;其次,从理论角度建立人口流动对高中教育发展的的影响机制,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再次,本文选取适当的指标,本文运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人口流出、流入地的高中教育升学率进行分析,进而利用Amos软件构建人口流动对高中教育升学率影响的路径,并通过分析得出其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接着借鉴时间序列中“滞后期”的概念,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当期和延期滞后影响;最后,针对文章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文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5个中部省份为我国人口输出的主要区域,占了全国约一半的份额(48%),西部地区的人口输出现象相对缓和。(2)总体来看,我国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不断提高,人口流出地的升学率状况显得不容乐观。(3)通过生均支出的洛伦兹曲线得出,相比于2005年,2010年教育地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流入地的升学率显著高于中间地和流出地,但中间地与流出地高中升学率并没有显著差异;由协方差分析可知,经济社会指数对升学率影响显著,在消除经济社会的影响之后,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高中入学率的差异不再显著。(5)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人口的流动对流出地的经济社会因素具有较强负向作用,而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初中升高中升学率。(6)人口流动降低了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且这种影响从2005年到2010年是增强的。而且,人口流动因素对初中升高中升学率的负影响主要是借助经济社会因素而产生作用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9.2;C924.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远程;研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新世纪[J];中国民族;2001年03期
2 张来成;;人口流动与甘南藏区社会转型[J];发展;2006年03期
3 高忠芳;侯德仁;;铁路发展与近代人口流动[J];阴山学刊;2006年06期
4 刘晓光;;论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J];农业与技术;2007年01期
5 樊荣;;山西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6 亢鸿玲;;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7 王文卿;潘绥铭;;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8 靳玉洁;张蕾;;浅析近年来河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和原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张日斌;;对山区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期
10 ;当代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机制的主要特点[J];学术界;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周雪香;;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7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洋;;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需求研究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10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左蓝;人口流动不能忽视儿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4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6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把跨境人口流动与继承弘扬包容传统协调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彭岩富;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祥;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佟钰;中国省级人口流动的主导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台倩;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晓;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与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胡Z腪,
本文编号:1197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9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