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人口迁移模型构建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域人口迁移模型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 引力模型 空间相互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针对传统的人口迁移模型不能适用于多种省域人口迁移的影响要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构建在GIS平台上研究省域人口迁移的新模型。采用重构引力模型,借鉴国土功能评价指标并与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解决了以往简单模型指标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对各省份综合实力的准确评价;并进一步将人口迁移预测值与实际人口迁移数据进行比较,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对差异进行分析。基于我国各省份人口迁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各省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呈东强西弱的现状,且差异值极大。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011018)
【分类号】:P208;C924.2
【正文快照】: 0引言人口迁移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发生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而人口的跨省流动是我国人口迁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发达国家并不相同,存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新,梅青,姚士谋,朱振国;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城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2 吴茵;李满春;毛亮;;GIS支持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定量分析——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3 于文丽;蒲英霞;陈刚;王结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与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2期
4 王黎明,冯仁国,杨燕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降维模型研究——以中国省级区域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6期
5 卢向虎;制度是如何阻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论制度对城乡人口迁移的作用机理[J];调研世界;2005年06期
6 郭鹏;徐瑞华;;基于引力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J];系统工程;2006年01期
7 严新;许长军;;基于GIS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年01期
9 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J];人口研究;2007年05期
10 张琳;薛冰;鹿晨昱;张黎明;耿涌;孙露;;基于AHP与GIS的城市可持续性测度与空间比较研究——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存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伊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2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3 郭献中,刘为,刘斌,邓淑君;湖南省体育消费的人口学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5 王金营;;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sultsin Lower Population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6 侯敏;朱荣付;;北京地区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J];测绘通报;2007年12期
7 唐振宇,刘京华;老年人居住问题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3期
8 王飞;李绮明;;珠江三角洲外来工经济社会境况对迁移意愿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9 阳媛媛;论人口与体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沈体雁;冯等田;李迅;朱荣付;;北京地区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向虎;;中国农村劳动力短期流动现象的一个理论解释——基于托达罗城乡迁移经济行为模型的修正[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李爱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北省节能减排综合评价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由翌;明立波;;基于断裂点模型的县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广东省陆丰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尹立成;沈正平;季刚;;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向——从地理学理论角度[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姚钟华;许云飞;汪建江;曹更永;寿奇晗;;如何进一步发挥浙江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城市和郊区的现代化——第十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洪鑫;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明术;近现代武汉水运对城市空间演变影响规律研究(1861年-2009年)[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颜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D];云南大学;2012年
6 张晓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王顺久;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姗姗;郑州市外来工艾滋病干预模式[D];郑州大学;2010年
2 闫霞;绿洲人口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侯衍鹏;青岛市小城镇建设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熊燕;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张育宁;南昌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璐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意愿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左谦;北京市两处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王淇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霜;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渝琳;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4期
2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3 邓文胜,关泽群,王昌佐;武汉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4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5 王立,邓梦;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6 高文杰;城市圈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7 宋小冬,廖雄赳;基于GIS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城镇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8 杨荫凯,金凤君;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应演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9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10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1288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28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