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类型与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13:24

  本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类型与特征研究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武汉城市圈 人口压力 压力组合类型 空间特征


【摘要】:人口压力研究是区域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要地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其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对全国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武汉城市圈存在着诸如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老龄化速度加剧、性别比失衡等人口问题,已经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人口压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口压力相关理论研究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19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人口压力评价模型,测算了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的人口综合压力和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各城市人口综合压力的贡献值;在对人口综合压力分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等级压力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三个因素对总压力的贡献值差别划分人口压力组合类型,构造人口压力组合三角形,对各个城市的人口压力类型和主要矛盾进行显示和表达。最后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的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缓解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在运用ARCGIS中的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法,把人口压力分为三级的基础上,分析得到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中2005年和2010年处于二级压力区的城市都为4个,将近一半,说明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人口压力比较适中;整个城市圈从2005年到2010年人口压力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一级区减少了一个,三级区增加了一个;在九个城市中,压力指数值增大的城市有5个,分别为黄石、鄂州、孝感、潜江和天门,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潜江,压力指数值减小的城市有4个,分别为武汉、仙桃、黄冈和咸宁,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咸宁。 (2)武汉城市圈2005年到2010年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变化显著:2005年缺失前三角型,2010年前三角型(社会因素贡献值最大)、中三角型(经济因素贡献值最大)和后三角型(自然资源贡献值最大)三种类型齐全;从压力组合类型数量上来看,2010年后三角型为2个(全是B型),较2005年减少了1个,2005年为3个(1个B型,2个A型),中三角型为5个(1个A型,4个B型),比2005年减少了1个,2005年为6个(3个A型,3个B型),前三角型为2个(全是B型),说明:2005年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整体上经济因素对人口压力的贡献有所减轻,但是社会因素对人口压力的贡献却呈现增大的趋势。 (3)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一级区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城市为武汉和仙桃,二级区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城市为咸宁、黄石和鄂州,三级区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城市为孝感和黄冈;2005年到2010年整体变化不大,仅位于西部的潜江由一级区变为二级区,天门由二级区变为三级区;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在2010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后三角型分布在整个城市圈的中部,城市为武汉和鄂州,前三角型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城市为咸宁和潜江,中三角型分布在东部(东南为黄石,东北为黄冈)、西部(天门和仙桃),西北部(孝感);城市圈中部地区自然因素对人口压力的贡献值最大,应高度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南部社会因素贡献最大,应重视社会问题的改革,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经济,东部、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因素对人口压力的贡献最大,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研究的所得结论基本符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压力组合类型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城市进行区别对待,更能体现研究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伟;;甘肃省人口压力评估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陈杰;;人口压力、地域开发与徽商兴起——一个长时段的考察(770-1600)[J];沧桑;2012年01期

3 朱俊成;张敏;宋成舜;汤进华;;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4 陈利顶,傅伯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5 王尚义;任世芳;孟万忠;;六百年来汾河上游人口压力增长与环境状态演变之关系[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6 叶立梅;;北京人口压力成因及缓解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2期

7 胡跃平;陈韦;;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0年07期

8 陈轸;;浅述清代人口压力和社会危机[J];消费导刊;2009年08期

9 段玉厂;浅议由人口压力到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10 郭立新;;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计经济与人口压力[J];华夏考古;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艳国;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压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才亚丽;武汉城市圈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8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328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