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与外生死亡分解下的中国成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基于生命力模型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内生与外生死亡分解下的中国成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基于生命力模型的应用 出处:《人口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预期寿命 内生预期寿命 外生死亡损失预期寿命 生命力模型 六普数据
【摘要】:文章利用生命力模型对我国成年人口(35岁及以上)分年龄别死亡率曲线进行拟合,据此将预期寿命分解为内生预期与外生损失寿命。通过对六普数据的应用,发现我国男性与女性成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受即时环境影响的外生损失寿命。而城乡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由慢性衰老过程所主导的内生期望寿命。与日本的国别间比较进一步揭示,我国与寿命领先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内生过程。此外,五普与六普的纵向比较表明,外生死亡的减少是我国成年男性近10年来预期寿命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内生与外生死亡因素的改进在女性近10年寿命增长中的贡献趋于平衡。依据寿命领先国际的经验,我国未来预期寿命的增长将逐渐转变为以内生因素提高为主的模式。
[Abstract]:The paper uses the vitality model to fit the age-specific mortality curve of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aged 35 years and above. Based on this, the life expectancy is decomposed into endogenous expectation and exogenous loss life.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dult life expectancy mainly comes from the exogenous lost life span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ainly from the endogenous life expectancy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chronic aging proces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Japan reveals further. The main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leading countries in life expectancy lies in the endogenous process. In addition, th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between Wupu and Liupu shows that the decrease of exogenous death is the main factor of the change of life expectancy of adult males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death factors to the femal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s in the past 10 years tends to be balance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eading the world in life expectancy. The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in the future in China will gradually change to the mode of endogenous factor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4CRK007)“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趋势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840005)“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24.24
【正文快照】: 1导论在人口学研究领域中,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综合了死亡率信息的预期寿命是最常用也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但是在我们观测到的全因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死亡模式。死亡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对死亡率和预期寿命造成较大的影响。而辨认和分解出这些不同的模式将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向华丽;杨俊;;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J];西部论坛;2015年04期
2 张迎春;侯园园;韩晓庆;;“单独”二胎政策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研究[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4年02期
3 徐洁;李树茁;;生命历程视角下女性老年人健康劣势及累积机制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4 毛毅;伍晓玲;康晓平;薛明;缪之文;;模型寿命表在期望寿命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4年04期
5 姜全保;李晓敏;Marcus W.Feldman;;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05期
6 李鸿斌;;中国婴儿死亡率发展趋势研究——动态数列分析法的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06期
7 宋健;周宇香;;中国父母丧子的概率与年龄分布[J];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彬;人参皂苷Rg1延缓神经干细胞衰老作用及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洁丹;人口死亡率水平的数量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琼;;基于韦伯与正态分布非线性估计的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J];保险研究;2010年08期
2 梁伯衡;李晓松;陈建生;袁萍;;我国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10期
3 罗树生;王燕;高军;徐玲;;中国1998~2003年婴儿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13期
4 叶烨;王洪源;纪颖;;婴儿死亡率与新生儿死亡比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31期
5 李长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水平[J];中国妇幼保健;1999年02期
6 周有尚,饶克勤,张德英;中国婴儿死亡率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03期
7 张二力,路磊;对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成年人口死亡登记完整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3期
8 黄荣清;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死亡指标方法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4期
9 孙福滨,李树茁,李南;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2期
10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健康123[J];健身科学;2013年11期
2 春宁;;矫正儿童口吃的关键[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3年12期
3 郭书龙;;有趣的算题[J];良师;2003年Z4期
4 韩骅;世界十国初等教育和扫盲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05期
5 ;美国最新职业:博客作者[J];新闻记者;2009年07期
6 郭书龙;美国学生的怪题[J];第二课堂.小学内容;2003年11期
7 查志刚;;“慷慨”的财主[J];少年天地;2002年11期
8 劳伦特·艾文亭,皮埃尔·瓦尔,李晓岗,王珊;非洲公司在与艾滋病斗争中面临的危险是什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3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苏诚炼;;糖尿病心脏高危因素及其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魏爱生;孙丰雷;郎江明;;消渴玉液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治疗研究[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丁凡;纠正儿童口吃 注重倾听和交流[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吴四化;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蔓延[N];科技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36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36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