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现代化视角下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与中国人口转变

发布时间:2018-01-29 23:16

  本文关键词: 现代化 人口转变 出生性别比 出处:《人口与经济》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育龄妇女家庭与生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研究了为什么在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对未来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滞后性和矛盾交织性使得在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中,支持生育率下降和支持男孩偏好的因素共同存在,从而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的出现。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文明终将解体,出生性别比也将回归正常水平。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and history / th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2010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family and fertility status survey data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hy the phenomenon of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Chinese, and the advance of modernization will be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ex ratio at birth what impac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ag and contradiction China modernization makes the interwoven proces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in the China, support and support factors in the decline of boy preference fertility are common,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ratio at birth.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will collapse, the sex ratio at birth will also return to normal level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研究”(13XNF054)
【分类号】:C924.24
【正文快照】: 一、背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出生性别比的数值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范围一般在103~107间[1]。1950~2005年,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出生性别比都在104~106间[2]。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虽然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也有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但总体而言还是围绕着正常范围而上下波动;20世纪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威;收养子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龚文娟,慈勤英,石丞华;湖北省性别比控制政策的认知及社会支持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3 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4 ;从数字看社会[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36期

5 王梦涨;关于出生性别比治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2期

6 王广州;;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再认识[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01期

7 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年01期

8 张爱莲,刘桂芬;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年03期

9 李忠国;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对策与实践[J];人口研究;2001年03期

10 解振明;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J];人口研究;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干建平;钟玉林;;中国双生子出生性别比[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汤兆云;;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汤兆云;;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基本态势及其对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卢萍;;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态平衡[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侯佳伟;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6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杜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友华;;搭建交流平台 繁荣人口科学——南京高校系列学术讲座总结[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10 汤兆云;;风险管理中的社会协同问题——基于人口风险管理的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萱;我国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得到遏制[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耿兴敏;出生性别比仍是“多云待晴”[N];中国妇女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岳振;专家建议逐步实现普遍允许生二胎[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记者 李娜;维持出生性别比平衡[N];吉林日报;2004年

5 记者  车喜韵 实习生 王琛璐;我省人口面临三大挑战[N];陕西日报;2006年

6 李鸥;关注人口出生性别比[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清俊;郸城县构建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防控体系[N];周口日报;2010年

8 记者 骆艳;加大对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力度[N];衡水日报;2006年

9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傅宁;生育是个人的,但最终是社会的[N];中国妇女报;2010年

10 记者 隆振葵;平乐二孩出生性别比明显缩小[N];广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耀岭;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治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W,

本文编号:1474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474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