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抗战时期昆明外来人口考察
本文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外来人口 冲突 融合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聚集昆明,他们的到来引发了人口过多与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造成了与本地人的文化冲突。在政府和部分内迁者的共同努力下,外来人口得以在昆明立足,并推动昆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不同地域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population gathered in Kunming. Their arrival led to contradictions between overpopul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flicts with local people. The alien population can establish a foothold in Kunming and promot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unming, and promote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 from conflict to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5B06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C9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佩佩;;抗战时期云南军邮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耿德铭;;滇西抗战多民族战事考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3 江晶静;;《良友》画报的自主发行模式[J];出版科学;2009年03期
4 谭刚;;“驼峰”航线与美国对华援助[J];长白学刊;2007年02期
5 何睿;;谢彬《云南游记》概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6 郭之瑗;;云南地域散文精品概观[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7 车辚;;清末民初德国在云南的政治经济存在[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袁源,袁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教育的影响[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杨永平;何作庆;;云南陆疆侨乡和华侨华人——以云南滇西地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莫宏伟;论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毛立红;;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与抗日战争[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2 李可;;试论辛亥革命前后云南乡村的社会变化[A];云南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2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1840—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艳林;重构与变迁——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研究(1856~1945年)[D];厦门大学;2008年
4 黄华;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蒋枝偶;云南民众消费问题研究(1911-1949)[D];云南大学;2012年
6 曾玉珊;冯泽芳与中国现代棉业改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宗学;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梁克旭;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彭飞;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濮玉慧;霜天与人文[D];云南大学;2011年
5 常昕霞;民国初年蔡锷对云南的治理[D];云南大学;2011年
6 杜鹃;民国时期的云南马帮驿运[D];四川大学;2004年
7 严丽萍;地质研究所—中国20世纪初叶精英教育的成功尝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健;西南联大爱国精神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杨荣彬;地区性视野下大理白族地区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馨木;近代交通转型下的昆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1910-1945[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涛;;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看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J];理论界;2009年11期
2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3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4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5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7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蒋连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赵文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J];学术交流;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润明;;刍论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8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文瑞;;椽笔抒情 浩气永存——略述抗战时期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在山西的诗作[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李琴芳;;抗战时期中国的猪鬃业[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7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解新占;抗战时期蠡县的地道战[N];保定日报;2010年
9 王书强 赵国英;抗战时期胶东对敌斗争的创举:伪属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0年
10 薛毅;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强;抗战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把增强;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3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沈阳;抗战时期四川拥军优抚政策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晶晶;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谢路明;抗战时期湖北省国统区粮食管理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2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0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