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多元化进程分析——以北京和上海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 特大城市 人口多元化 人口多样性指数 北京市 上海市 出处:《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构造人口多样性指数,利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定量分析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中人口多元化的进程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随着人口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特大城市的人口构成逐渐改变了以本地人口为主的单一模式,人口多样性日益增强,而且近郊区是人口多样性最强和人口多元化发展最快的区域。从人口多元化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来看,由近郊区带动向周边扩散发展的空间特征明显。由于人口多元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因此,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政府政策在积极促进人口多元化有机发展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population diversity index and using the data of "Wupu" and "Liupu",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versity in mega-cities such as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2000,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mega-cities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e single pattern of local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diversity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addition, the peri-suburbs are th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iversity and the fastest population divers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versificati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uburbs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are obvious. As population diversity has a dual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urban social structure, Government policy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pulation diversity whil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various possible soci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城市郊区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马赛克'现象研究”(批准号:07BRK0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斌栋;吴雅菲;;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年06期
2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3 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地理学报;2008年08期
4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5期
5 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吴冰洁;;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的解读——一个社会空间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4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陆佩华;陈为忠;余建华;;基于实证取向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8 刘合林;;论场所与场所营造[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9 朱静;;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杨上广,丁金宏;浦东新区极化开发的负社会外部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秀伟;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现象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亚杰;基于居住融合的城市保障性住房规划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刘勇;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度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郭平;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看《蜗居》[D];河南大学;2011年
6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7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谭会慧;区域空间分异格局下的“弱市强县”发展路径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居住区位及居住空间分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艺;基于混合居住模式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2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3 单文慧;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J];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4 刘冰,张晋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5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6 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7 苏振民;林炳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8 黄吉乔;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J];城市问题;2001年04期
9 万勇,王玲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J];城市问题;2003年06期
10 何邕健;李楠;董晓玉;;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J];城市问题;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华;基于特征价格的西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富毅;基于特征价格的杭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奇星;我国特大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D.L.鲍思顿,顾宝昌;中国的特大城市:主导性和一体化[J];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04期
3 彦久;;发展中国家与特大城市[J];城市问题;1984年03期
4 贾秀嵩;;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抑制与演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李若建;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J];人口与经济;1996年04期
6 杨莉;;我国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量化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3期
7 路;;我国特大城市工农业发展速度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J];广州研究;1985年03期
8 戈特曼;曹忠信;侯军;;论特大城市[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10期
9 诸大建;;中国城市化要以特大城市为导向[J];地理教学;2003年04期
10 陶希东;;中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及机制重建策略[J];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同德;;我国特大城市要做减法——以北京为例[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黄匡时;;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东京经验及其启发[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4 段积仓;郭虎林;;宝鸡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初探[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5 郑志瑛;;特大城市定位研究——以邯郸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于长明;吴唯佳;;走向强可持续的弹性战略——特大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对[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雪芹;杨伟;谭勇;廖和平;;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重庆市壁山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8 陈新光;夏禹铖;;中国特大城市的社会风险防范[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9 杨俊宴;吴明伟;;中国特大城市CBD交通路网模式量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维益;;徐州矿区矿井水资源城市化的实践及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甜;全球特大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挑战[N];文汇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 赵民望;特大城市过度扩张病根在哪里[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明海;特大城市“建城”方案:大小均顾 民生同步[N];四川日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 颜新武;做特大城市 株洲开始热身[N];长沙晚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覃燕妮 本报通讯员 朱晖 本报实习生 袁满;优化法治环境助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N];三峡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广华;为特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安全环境[N];三峡日报;2013年
7 法学博士 蔡永飞;以北京为例看特大城市应主动疏散资源[N];东方早报;2013年
8 记者 黎晓艳;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 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N];黄石日报;2013年
9 本报评论员;在打造特大城市上取得重大突破[N];九江日报;2013年
10 上海大学副校长 李友梅;国际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明;攀枝花市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曾青;绵阳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胡德平;中国特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的模式构建与能力提升[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4 刘曦;我国特大城市TOD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熊国瑞;宜宾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曹大贵;特大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及其调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翠兰;特大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英睿;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特大城市发展思考[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旭辉;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经济绩效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怀建;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深圳城市发展历程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31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