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城乡养老中“多子多福”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01:23

  本文选题:多子多福 切入点:养老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发展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趋势不断加强,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子化问题凸显。家庭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家庭规模缩小。特别是在我国独特的计划生育制度限制下,四二一家庭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增加,养老压力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调整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二孩生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这被认为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是否子女数量增加的确能够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存在较大质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论证社会转型时期“多子多福”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使用“宜昌市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选取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建构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四个假设,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状况的影响,即是否“多子多福”仍然存在。基于二元的城乡结构可能造成的差异,笔者对城乡进行了分层来分别进行考察。 通过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否定了“多子多福”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数目与老年人的养老状况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多子”未必“多福”。按照城市和农村进行分层,发现子女数量多,并未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因此,依靠增加子女数量来缓解养老压力是不可行的。 其次,对于子女数量多并未能改善老年人养老状况的原因的考察应从养老资源的供需结构出发。子女的养老支持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结构有关。同时不同养老资源供应主体间存在互补效应。 最后,家庭作为养老资源供给的三大主体之一,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所谓的回归家庭和放开生育政策来缓解家庭和国家的养老压力的观点不具有科学依据。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来说,完善养老体系更具有可行性。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rend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existing of the minority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On the one h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aged population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fertility rate, the problem of the minority children becomes prominent, and the family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important changes. Among them, the most significant is the reduction of family size. In particular,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que family planning system, the proportion of 421 familie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 dependency ratio of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and the pressure for the aged is increasing. In this context, With regard to the adjustment of fertility policy, The call for a gradual release of the birth of two children is rising. This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way to ease the pressure on the aged. However, there is much doubt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can really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the family in the care of the aged. This provides us with. A good perspective to demonstrat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ny children and many blessings" the reality of the possibility.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Yichang City elderly population Survey, selects some of the problems,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this paper, and puts forward four hypothese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n the old-age status of the elderly, that is, whether there are still many children and more blessing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that may be caused by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uthor makes a separate investigation 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mainl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of all, the hypothesis of "more children and more happiness" is den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he old-age status of the elderly, and that "multiple children" are not necessarily "more fortunate." according to the strat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s found to be large. It does not improve the economic, health, ment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Therefore, it is not feasible to rely o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o relieve the stress of the aged. Secondly, The reasons for the larg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he failure to improve the old-age status of the elderly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old-age resource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children is related to the old-ag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structure. There are complementary effects among suppliers. Finally, as one of the three main bodies in the supply of old-age resources, There is no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family and opening up the fertility policy to ease the pressure on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It is more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pension system for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n the ag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永发;FDI对我国职工工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覃剑波,王燕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的实证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郑一虹;黄素芬;楼程富;;大学形象要素影响考生选择大学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0期

4 雷蔚真;邓力;;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加拿大国家研究教授赵月枝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沙龙[J];国际新闻界;2006年11期

5 王艳玲;;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2期

6 彭志军;罗韵轩;;我国银行业流程再造实证研究——基于平衡记分卡视角[J];求索;2008年06期

7 ;《统计研究》2008年总目录[J];统计研究;2008年12期

8 王志敏;;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高嘉阳;孙高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市场运营模式:中韩两国比较[J];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10 岳祯;;语块与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新锋;;低碳经济视角下贵州省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姜光磊;;基于宏观视角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龙立荣;陈雪玲;;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童莹娟;王乔君;;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7 李素云;赵京生;;试论王清任是经络实证研究的开创者[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8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远梅;;对体育营销中品牌社群的消费价值实证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10 李瑞;;武汉市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市八个乡镇的调查[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通证券研究所 娄静;多股制衡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N];证券时报;2001年

2 魏德东;宗教实证研究:从美国到中国[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东证期货研究所 陆兼勤 徐珏;宏观经济与商品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N];期货日报;2009年

4 ;媒介的市场定位[N];中华新闻报;2000年

5 钱建强;不能用法律之刀剔除文化印象[N];光明日报;2009年

6 郝文明;试析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张燕;浅谈财务预警实证研究的发展[N];中国审计报;2005年

8 魏德东;当代中国宗教实证研究的新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关于棉花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与数学分析[N];期货日报;2004年

10 北京首创期货研发中心 张良贵 刘旭;股票分红事件对股指期现套利策略优化实证研究[N];期货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玲;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金涛;利率、股价和汇率关联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王革平;中国金融市场最优均衡理论与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4年

5 蒋东仁;论产业集群及其成长中的政府行为[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薇;转型经济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赫凤杰;公司资本结构战略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闫森;东盟五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崔渭;中国金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关系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谭小平;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雯雯;城乡养老中“多子多福”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河;成都市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吴君;北京市CBD地区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韩剑宇;博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宋晓旭;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个体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超;上海股票市场节日效应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王蓓蓓;辽宁省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超娴;公司治理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9 沈俊媛;昆明地区自助加油站用户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8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58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