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广州新移民居住分异研究
本文选题:新移民 切入点:居住分异 出处:《地理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当前广州新移民的居住空间分异问题,探讨中国大城市新移民居住空间的整体格局、分异程度及其分异机制,并以此实证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理论。研究表明:广州新移民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出近郊集中和远郊分散的特征,其中省内新移民较多集中在中心区外围,省外新移民集中分散在远郊。广州新移民与本地常住人口的差异指数为0.48,分异指数为0.46,隔离指数为0.56,超过美国亚裔移民分异的平均水平。此外,各区的分异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机制分析表明,历经3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制度因素对新移民聚居区的影响减弱,单位因素对新移民聚居无明显影响,市场因素的作用增强。与西方情况类似,人口和家庭因素对新移民聚居有一定影响,其中年龄因素和婚姻状况是影响新移民聚居的重要因素。总体上,市场化下中国城市新移民的社会隔离正不断转化为明显的空间分异问题。为推进社会融合,应尽快采取社会空间重构措施(如社会规划和社区规划)予以应对。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6th national cens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living space of new immigrants in Guangzhou, and probes into the overall pattern, degree and mechanism of living space of new immigrants in big cities of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Guangzhou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concentration and suburban dispersion, and the new immigrants in the province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central district. The difference index between new immigrants from Guangzhou and the local resident population is 0.48, the differentiation index is 0.46, and the segregation index is 0.56,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s. The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market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new immigrant concentration area is weakened, while the unit factor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new immigrant settlement.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in the West, population and family factor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ew immigrants, of which age and marital statu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measures of soc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such as social planning and community planning) should be take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雷特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63,40601033,4113074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570)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分类号】:C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2 千庆兰,陈颖彪;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3 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12期
4 付磊;唐子来;;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1期
5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6 兰宗敏;冯健;;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对北京5个城中村的调查[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7 李志刚;刘晔;陈宏胜;;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8 林李月;朱宇;梁鹏飞;肖宝玉;;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9 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外来人口居住隔离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08年05期
10 柴彦威;塔娜;毛子丹;;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2 郭研苓;陈娜姿;;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外来人口的新特点及其影响——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1期
3 马维军;刘德钦;刘宇;;人口GIS在天津市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01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5 陈潇潇;朱传耿;;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6 李晓蕴;朱传耿;;我国对城市社区分异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7 千庆兰,陈颖彪;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8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9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02期
10 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轩明飞;;“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化的软肋[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邹卫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张永波;翟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林春梅;王敏锋;;“城中村”路在何方——对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再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斌;魏立华;;城中村村民与外来低收入租客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丁湘城;何波;;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钟桂芬;徐建刚;;转型期我国小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学昌;张小平;;济南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现状探析——以济南甸柳庄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10 娄云;余磊;;基于社会公平的福田区城中村演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魏霞;夕阳下的胡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4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周新宏;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9 付磊;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王剑青;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辉;“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斌;昆明市城中村居民与环境相关健康问题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刘石开;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齐德印;区域间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李银凤;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许达;转型期木渎镇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周瑞娜;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杜旭东;城中村的空间变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建清;欠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适应模式和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崔秉亮;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元;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周尚意,朱立艾,王雯菲,范芝芬;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赵渺希;;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1期
5 黄友琴;易成栋;;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6 马静;柴彦威;塔娜;;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动态——兼评《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J];城市观察;2010年03期
7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8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9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10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路曲,李培广;全球化时代的移民对东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侯明清;;温哥华,你为什么沉默(四)——当地中国内地技术移民状况及其他华人群体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2002年05期
3 任柏强;奚从清;;关于温州移民社会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方立明;项洁;奚从清;;移民社会与经济发展——以浙江温州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覃明兴;;扶贫自愿性移民的迁移决策及主体选择性研究[J];南方人口;2007年04期
6 布赖恩.埃文斯;梁高燕;;移民:文明交流、融合和征服的工具[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7 李锦;;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石德生;;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以格尔木市长江源生态移民点为例[J];西藏研究;2008年04期
9 施国庆;郑瑞强;周建;;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傅春;林永钦;;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生计资产调查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耕田;王炜;王克福;陈晋胜;周垠;;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状况调查报告[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2 杨荣斌;;银川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社会管理效益分析[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宋平;;中国新移民与跨国小社会实践[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刘国福;;国际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丁宏;杨筑慧;苏发祥;张曦;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敏俊卿;吴中平;李晓非;胡守勇;麻三山;李天翼;舒丽丽;丁桂芳;袁长庚;梁西宁;韩波;代启福;刘柳;赵富伟;吴洁;张婕;鄢莹;祁蓉;张海洋;贾仲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补偿补助体系研究报告(节选)[A];共识(2009春刊01)[C];2009年
8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杨云彦;程广帅;;迁移预期、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基于丹江口库区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刘冬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7年年会总结发言[A];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田县移民局局长 肖峰;积极推进“四建” 扮靓移民家园[N];黄冈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太平 通讯员 刘志平 线先富;心换心动真情 实打实解民难[N];常德日报;2007年
3 张锋 张德贵;为了移民的一切[N];重庆日报;2006年
4 ;嘉禾县多措并举推进移民后扶工作[N];郴州日报;2008年
5 [俄] y.ж.埃尔格什巴耶夫 孙立 编译;当代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劳务移民动态分折[N];远东经贸导报;2008年
6 记者 颜春匀;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N];六盘水日报;2009年
7 敏俊卿;库区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困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 周少诚邋通讯员 谭剑波 闫鑫;重庆市万州区政协为移民后续发展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叶松亭;澳移民学生远胜“土著”[N];文汇报;2010年
10 风笑天 本报记者 陈静 采访整理;“后三峡时代”要帮助移民完成三个适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D];南开大学;2009年
3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4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5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罗爱玲;国际移民的经济与政治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祥;欧盟移民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向南;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对加拿大移民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常瑜;中国新移民的基本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付亮;南非的中国新移民[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冬青;丹麦的华人新移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程;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程鹰;山区农村海外新移民与侨乡社会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杭;三峡外迁移民的关系网重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亚玲;5.12地震后羌族移民的生计困境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9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7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