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
本文选题:人口城镇化 切入点:城乡人口流动 出处:《经济地理》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816份抽样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目的呈现多样化,以探亲访友、购物、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生活性流动比例较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率以1~3次/月或者1~3次/年为主,城乡人口流动的停留时间以中短期停留为主;由城到乡和由乡到城的双向流动现象明显,但依然以由乡到城的流动为主,城市群内部城乡人口流动的网络化特征开始显现,长沙市区在城乡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作用突出;就业性流动的路径变化不大,存在农民工回流现象。另外,文章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动力机制的"四力"模型,认为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于城乡人口流动决策与行为过程,并产生外在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内生的能动力和自阻力,影响其流动目的、流动频率、停留时间、流动方向、流动路径等,并在此理论模型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Abstract]:By using 816 sample questionnai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pose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diversified in order to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shop. The frequency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s mainly 1 / 3 / month or 1 / 3 / year, and the residence time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flow is mainly short and medium dur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wo-way flow from city to township and from township to city is obvious, but it is still mainly from township to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urban agglomeration begin to appear. Changsha urban area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central node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network, and the path of employment mobility has little change, and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 In addi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ur fo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all kind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play a comprehensive r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behavior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produce external repulsive force and attraction, endogenous energy motive force and self-resistance, which affect the purpose, frequency and stay time of flow.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92)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10) 湖南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001)
【分类号】:C924.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及市民化压力分布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6年05期
2 李拓;李斌;;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02期
3 马小红;段成荣;郭静;;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5期
4 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年05期
5 戎爱萍;郭卫东;;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4年08期
6 侯贺平;刘艳芳;李纪伟;孔雪松;;基于改进辐射模型的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7 童潇;;城乡一体化、城乡人口流动与社会管理创新——“后户籍制”背景下城乡人口流动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8 程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9 段平忠;;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10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恺;钱芳芳;严妍;;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收缩地图”[J];地理研究;2017年02期
2 于潇;孙悦;;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人口研究;2017年01期
3 贺艳华;邓凯韶;唐承丽;周国华;范曙光;唐露园;;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7年01期
4 孟庆香;吴升;;福建县域人口流动空间差异分析[J];测绘科学;2017年01期
5 钟奕纯;冯健;;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6 陈锋;但咏梅;;人口梯度流动背景下的彝族农业移民研究[J];农村经济;2016年12期
7 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6年12期
8 徐姗;邓羽;王开泳;;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J];地理科学;2016年11期
9 牛文学;袁oh鍪;张丹松;;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现状分析[J];西北人口;2016年06期
10 巴姗;;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2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年05期
2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14年08期
3 张坤;;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基于推拉理论的托达罗修正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7期
4 刘晏伶;冯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4年02期
5 秦雪征;周建波;辛奕;庄晨;;城乡二元医疗保险结构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以北京市农民工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2期
6 刘妮娜;刘诚;;合理、有序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路径分析[J];经济学家;2014年02期
7 巫锡炜;郭静;段成荣;;地区发展、经济机会、收入回报与省际人口流动[J];南方人口;2013年06期
8 曾明星;张善余;;中国人口再分布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及其“多中心集聚”分析[J];南方人口;2013年05期
9 姚士谋;张艳会;陆大道;余成;;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李克强总理新思路的解读[J];城市观察;2013年05期
10 赵海;;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江西省南昌县的调查[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辉;;论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有序调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04期
2 丁军;;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问题;1993年02期
3 汪慧;;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剖析[J];学习与思考;1997年06期
4 牛建林;;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童潇;;城乡一体化、城乡人口流动与社会管理创新——“后户籍制”背景下城乡人口流动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6 华小全;;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郭江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的新特点及其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柳百萍;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张正河;;城乡人口流动下的村庄建设[J];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10 王宏波;赵晓宇;段莉群;;城乡人口流动的单向性及其社会经济约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峰;;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对策[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文;城乡人口流动政策绊住了中国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通讯员 巩文文;切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率先突破[N];济宁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妙凝;让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关爱和温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论中国和谐社会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人口流动[D];燕山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0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0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