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福建省1995~2013年相关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2 21:51

  本文选题:人口老龄化 切入点:储蓄率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以福建省1995~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城镇居民储蓄率、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方向、大小及程度,并利用Eviews6.0工具进行数据拟合估计。结果表明,随着福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福建长期的消费潜力形成了负向效应,使得人们在长期偏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是不利于内需扩张型的经济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rection, magnitude and extent of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urban resi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aving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the scale of consump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Fujian Province, the long-term consumption potential of Fujian has a negative effect, which makes people prefer saving rather than consumption in the long run. 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domestic demand expansion ty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分类号】:C924.24;F1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4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5 王磊;李勇;王满仓;;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原因以及合理性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7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8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2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10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3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03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