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与人口流动视角下的男男性行为:来自中国城市地区的证据
本文选题:同性性行为 切入点:大龄未婚男性 出处:《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城市地区流动大龄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探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流动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发生率受到相关态度、婚姻状况等的显著影响。性别失衡所带来的"婚姻挤压"迫使流动大龄未婚男性"被动失婚",缺乏正常稳定的性伴侣,从而导致男男性行为发生率有增加的可能性;流动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具有高风险特征,而对于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缺乏是高风险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Abstract]:Using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Life of older Mobile males in Urban areas, a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married men of the same ag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male behavior of older, older unmarried men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 imbalance. The incidence of same-sex sex wa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marital status and so on. The "marriage squeeze" brought about by the gender imbalance forced the older unmarried men to "passively lose their marriage" and lack a normal and stable sexual partner, which led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ale behavior; The male behavior of older unmarried men has high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ST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
【基金】: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INED)“性别失衡与人口社会后果研究”(项目号:2010-CV-0044)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F12-0460)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985三期“转型社会的公共政策分析”方向的共同资助
【分类号】:C913.14;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3期
2 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的男性人口过剩──规模、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3期
3 伍海霞;李树茁;;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生育观念的影响——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J];人口与发展;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张革华;;浅谈对大学生性别交往的教育及引导[J];前沿;2006年08期
2 付丽华;;怪胎·异端·另类——由指称看台湾“同志”小说边缘叙事的变迁[J];前沿;2008年01期
3 秦晓伟;;优伶心态史的再现——解读《梦断关河》中的优伶群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对比分析[J];青年研究;2001年09期
5 李艳;李树茁;;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压力与应对——河南YC区的探索性研究[J];青年研究;2008年11期
6 田先红;;弃婴与收养:计划生育与村落生育文化的冲撞与耦合——对1990年代赣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运行逻辑的一项微观解读[J];青年研究;2012年01期
7 任光祥;余跃生;;医学专科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性教育需求现状调查[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年01期
8 李钟艳;任光祥;;医学专科生同性恋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年02期
9 吕尧;;天空之城,同志之爱——同性恋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10 陈伟;周芸;蒋巍;文小青;张振开;;广西桂林市2010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童开妙;;高职学生婚前性行为状况调查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光华;南宁市男男性行为队列人群HIV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葛喜平;中国传统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李拥军;性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瑜;海南省黎、汉族青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行为:流动经历、社会性别和社区环境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丹;四类HIV/AIDS预防重点人群的危险性性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晶晶;同样是一种爱[D];南昌大学;2010年
3 方祯臻;网络媒介对同性恋者生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源;同性恋的身份压力及应对策略[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段涛;同性婚姻立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铮;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桂林;我国同性伴侣财产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彭露露;初论“性污名”的文化体现及性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群琼;认同的挣扎[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迟书君;;深圳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之二)——深圳流动人口的家庭关系[J];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2 徐毅,郭维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1年05期
3 乔晓春;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1992年02期
4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5 王树新;北京城市妇女生育观的转变[J];人口与经济;1994年01期
6 江亦曼,张世琨;世界若干国家(地区)的妇女教育指数与婴儿死亡率和总和生育率[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年03期
7 顾宝昌,彭希哲;伴随生育率下降的人口态势[J];人口学刊;1993年01期
8 马安,查瑞传;中国人口现状的初步分析[J];人口研究;1984年03期
9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J];人口研究;1992年06期
10 李伯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J];人口研究;199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琪;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流动宣传干预模式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蜀 ,刘援朝;流动人口的积极意义[J];社会;1993年08期
2 吴奕;;论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5期
3 郑真真;关于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影响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6期
4 张亚玲;;对南京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17期
5 唐康芬;许改玲;;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6 徐纯;;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相关性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12期
7 赵义;;流动中国的三个层次[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年12期
8 苏凤杰;;积极探索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楲的解决路径[J];中国妇运;2011年02期
9 陆小伟;文化变迁的发生与社区间的人口流动[J];社会学研究;1987年02期
10 韩全芳,骆华松,韩吉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越轨性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包志勤;;瑞金街道组织变迁的分析及启示[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罗观翠;;香港的社区照顾服务发展[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C.Cindy Fan;范芝芬;;进城回乡:中国乡村女性外出的经历与贡献[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靳薇;李燕晨;;城市中族群关系的互动与调适—以深圳为例[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永久;刘庸;;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变迁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雷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戴洪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广西自治区龙州县调研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长乐;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N];绍兴日报;2005年
2 谭深;人口流动的驱动力[N];中国社会报;2004年
3 陈汝财;农村“精神养老”问题凸显[N];农民日报;2010年
4 周婷玉 邱红杰;通婚半径扩大 千里姻缘常见[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石人炳;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记者 马世骏;瑞典人爱“搬家”,不为工作挣钱为新鲜[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钱静华;看统计数据今年会说哪些话[N];常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钟蓝;我国社会和谐现状喜忧参半[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城乡差距何时才能彻底消除?[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舟心;有效引导民工再社会化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2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景;女性主义视野下中国体育传媒报道中的性别失衡[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2 何珂;地域迁移与职业生涯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温集发;我国转型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化及其原因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4 亢鸿玲;以打工为背景的妇女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邢洁;城市空巢家庭与非空巢家庭老人养老状况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艳;少数民族离土就业者的城市适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黎明起;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国际化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丁淑芬;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9 范佐来;农村宗族势力的抬头及其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成梅;公共养老资源的分配过程分析——基于后单位的研究视角[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8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2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