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大间隔生育现象的成因及对家庭生活影响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1 07:48

  本文选题:农村 切入点:生育间隔 出处:《南方人口》2015年02期


【摘要】:大间隔生育现象以人口的自然生育间隔为基础,在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根据在某省农村H地区进行的27个个案访谈,发现了大间隔生育现象主要发生在父母于1965到1975年间出生的家庭,且大间隔生育的产生受到经济条件改善、农村养老缺乏保障、独生子女亲属支持网薄弱、邻里家庭生育选择带动、"以大带小"养育方式减轻负担、性别偏好推动、情感需求需要得到满足7方面的作用。同时,大间隔生育会加重家庭预期经济压力、对父母和一孩与二孩的关系产生双向的影响。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large interval fertility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birth interval of popul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social factors in modern societ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it.Based on 27 case interviews in rural H area of a provinc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large interval fertility mainly occurs in families born between 1965 and 1975, and the birth of large interval fertility is improved by economic conditions.Rural pension lack of security, the one-child relatives support network is weak, the neighborhood family fertility choice driven, "big belt small" rearing way to lighten the burden, gender preference driven, emotional needs to be satisfied in seven aspects of the role.At the same time, the large interval birth will increase the family expected economic pressure, and have a two-way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one child and two childre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C9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康,张宏昌;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J];南方人口;1996年01期

2 孙新华;;“小二胎”:内涵、特征、成因及启示——基于江西省T村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12年01期

3 孙新华;郑晓园;;再论“小二胎”现象:区域比较的视角——以H省三个典型乡镇为例[J];南方人口;2013年01期

4 王军;;我国生育政策对二孩生育间隔影响的分层模型研究[J];南方人口;2013年04期

5 罗增荣;;组织农村一孩夫妇“两前教育”的调查[J];南方人口;1992年02期

6 乔晓春;不同生育间隔和胎次下人口发展目标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9年05期

7 陈建利;关于一孩到二孩生育间隔模式变化规律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5年01期

8 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J];人口与经济;2005年02期

9 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年02期

10 郭志刚;李剑钊;;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丹珍,陆杰华;1999:中国人口学研究回顾与评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马小红;孙超;;中国人口生育政策60年[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3 沈冠辰;沈诗杰;;中国和印度生育政策运行机制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孙艳颖;;我国“内生型”低生育水平预测的再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5 王麟;胡昌明;;论法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新中国计划生育法律为例[J];研究生法学;2005年02期

6 向华丽;;高出生性别比地区人口预测研究——基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7 赵小风;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赵栻泰;吕晓;;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9期

8 胡昌明;;计划生育法律政策的负面影响[J];法律和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李骁天;邢晓燕;;社会分层视角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分析——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10 王克林;;广东各地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富群;;性别平等与生育选择——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自力;;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重话语与建构[A];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集[C];2007年

4 李骁天;;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A];2013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克林;基于多阶模型理论的非抽样误差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田丰;中国当代家庭生命周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柱;不同生育政策对湖南省人口发展趋势影响的预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倩倩;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因素对农村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和生殖道感染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尚坤;多水平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理论及模拟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文星;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湘潭大学;2011年

5 冯桥仙;计划生育相关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以扬州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晓姝;论计划生育在促进中国人权进步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04年

7 于珊瑚;我国生育政策及其对生育水平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陈斌;福建省人口构成动态仿真及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马西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婚独生子女的婚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利平;转型时期再婚夫妻再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先红;;农村计划生育30年——兼谈税费改革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孙文,张再生;“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向初探[J];南方人口;2002年02期

3 慈勤英,田雨杰;农村独女户男孩偏好转化研究——基于湖北部分县市的抽样调查[J];南方人口;2004年01期

4 尹德挺,陆杰华,忽新泰,向玮;影响流动人口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J];南方人口;2005年01期

5 王金营,王志成,何云艳,段成荣;中国各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兼对1990—2000年期间各地区生育水平下降因素考察[J];南方人口;2005年02期

6 段华明;;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是重大清醒——兼评是否“放开生育二胎”的争论[J];南方人口;2010年02期

7 孙新华;;“小二胎”:内涵、特征、成因及启示——基于江西省T村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12年01期

8 盛亦男;;“男孩偏好”的家族制度影响研究[J];南方人口;2012年04期

9 向春玲;汉族与少数民族生育意愿的文化解读——关于汉族与藏族、贵州占里侗族生育行为的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0 乔晓春;不同生育间隔和胎次下人口发展目标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9年05期



本文编号:1694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94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