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人口生态位差异与人口流动关系探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位 切入点:人口流动 出处:《西北人口》2013年04期
【摘要】:文章引入"生态位"概念,通过构造地区人口生态位指标体系,对我国地区人口生态位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地区人口生态位与地区人口流入、流出和净流入的关系。人口生态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生态位差异大,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发达省市人口生态位较内陆省市高很多,人口由生态位低的地区向生态位高的地区流动;分地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则表明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经济和知识技能子生态位仍是引起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但并不能很好解释所有地区,说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人口生态之间是复杂动态系统关系,且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因地区和时间而不同。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nich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population niche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 ecological region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niche and areas of inflow, outflow and net inflow of population niche relationship.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regional population niche differences, Beijing, Shanghai and Tianjin and other coastal provinces population niche is much higher in inland provinces, population from areas of low niche to niche areas of high flow reg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shows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pulation flow across regions ar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skills sub niche is still the main cause the flow of population, but cannot explain all that area, population and economy,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flow The factors of movement are also different by region and time.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人口经济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人口素质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71173115) 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我国人力资本流动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统计研究”(2012LZ017)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2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6期
3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J];人口研究;2000年04期
4 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5 王如松;陈亮;;中国人口生态态势的系统分析和空间发展格局探讨[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6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年03期
7 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年06期
8 马计斌;董玉红;李海涛;;基于改进生态位测度的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年04期
9 蔡f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李光耀;;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吴蓉;陆小彪;;服装的生态设计与审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方江平;卢杰;罗建;郑维列;;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向延平;;旅游竞争研究:生态位角度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7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8 刘伟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9 冯春梅;;家庭迁移视角下的农村女性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0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叶轶;;消费行为和生态安全的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高晓辉;梅昀;;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研究——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本安;陈春福;邱彭华;;生态海南生态位理论初步探讨[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卢风;;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商华;包玲;;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员工流动影响因素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10 李占峰;宋旭光;;辽宁省人口功能区划分的定量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郑维列;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马超群;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劳动力竞争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党凤花;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禹坤;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分析及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俊臻;青山湖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态位特征及其演替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桂庆;1990年代末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白静;重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季高峰;浙江青田县城市化特色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新;沈续雷;徐丽;;上海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象考察[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5期
2 庞彦军;刘开第;吴海玉;刘志民;;指标分类权重的概念及其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吴瑞君;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研究;1999年06期
4 王放;“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3期
5 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6 乔晓春;;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状况分析及户籍制度改革的设想[J];人口与发展;2008年02期
7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8 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年02期
9 余世孝;物种多维生态位宽度测度[J];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10 赵景柱;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J];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媛;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核心员工薪酬体系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渝琳,彭熙;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2 戴维·拉格;窦小力;;进城去!进城去![J];廉政w,
本文编号:1718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1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