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本文关键词: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陈秋红
内容提要:在气候变化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人口迁移及流动加剧的背景下, 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对加强人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 础上,试图建立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进而说明环境因素引致的迁移存在 “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这一框架中,包括冲突或社
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工业事故、极 端生态与环境事件、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环境治理与保护、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 候变化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们生存型环境需求、发展型环境需求和享乐型环境需求 的满足程度,进而导致人口迁移。 关键词:环境 人口迁移 作用机制 推—拉作用 在气候变化问题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的焦虑背景下, 环境作为人口迁移驱 动因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测都被证实了,那么,环境引致的迁移人口 总量似乎会增长更快。一方面,由于气候恶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多 人成为环境难民或面临迁移风险。1995 年,较之于 2200 万传统难民(逃离政治压迫、宗教迫 害和种族麻烦),全球环境难民总数至少为 2500 万人(Myers,1997)。2010~2011 年,亚太 地区由极端自然灾害导致的移民人数就达 4200 万以上①。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由于海平 面上升、海岸带地区洪水、干旱、季风系统和其他降雨环境毁坏等,到 2050 年,全球可能有 2 亿人因此成为环境难民(Myers,2002)。另一方面,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需 求层次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迁移,成为环境移民的一部分。在数以亿计 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实现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城市新兴阶层和富裕阶层却表现出向环境状况较 好的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迁移的趋势。《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指出,中国环 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进行国际迁移的重要原因(王辉耀、刘国福,2014)。而根 据《新财富》2013 年的调查,近七成的迁移者认为,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是导致他们迁移的 重要原因。这一形势对加强人口迁移中环境因素的研究提出了要求,也对中国加强气候变化和 环境因素可能引致的迁移人口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
本文研究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56 批面上资助项目“经济发展与‘三生’系统互洽性研究”(编号: 2014M560141)的资助。本文选题的形成得益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生高鸣的讨论,在 此表示感谢。但文责自负。 ① 转引自暨佩娟:《亚太地区 4200 万人成气候移民》,人民网(),2012 年 3 月 18 日。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人口迁移是受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资源以及个人素质综合影响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 象(李惠,1993)。学者们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诸多视角对人口迁 移展开了研究。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探讨人口迁移的动因和规律,形成了不同的迁移理论,例 如推—拉理论、二元结构理论、投资—利润理论、期望收入理论、历史发展理论、新迁移经济 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在这些理论框架下,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迁移的特征、原因、 驱动因素、决策过程及后果等做了大量解释,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例如刘晏伶、冯健, 2014)、对数线性模型(例如段成荣,2001;王桂新等,2012)、多元非线性模型(例如陈楠 等,2005)、修正扩展重力模型(例如肖群鹰、刘慧君,2007)、成本—效益模型(例如李惠, 1993)、多区域迁移模型(例如杨云彦等、1999)等在国际、全国或省域层面进行了有关实证 分析,检验了人口(例如迁入地及迁出地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劳动力 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经济(例如迁入地及迁出地的 GDP、人 均 GDP、产业结构、人均纯收入、对外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带分布、市场化水平等)、 政治(例如国际间移民政策)、社会(例如社会等级和分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科技 (科技文化水平、农村机械化水平)、制度(例如户籍制度、教育与培训政策)、地理(例如 迁移距离、两地间的相邻性指数、空间可达性)、文化(例如文化特色)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 影响。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口迁移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一些研究分 析了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郑慧、王志刚,2001;Aguilar-St? en,2012),也有一些研究分 析了人口迁移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从弗里德里希·拉索开始,迁移研究的创始人都提到自然环 境对迁移的重要决定作用。尽管以一种相当含蓄的方式起作用,但自然环境在迁移中起着核心 作用(Ratzel,1882)。所有生物对空间、食物和再生产的竞争给了迁移最初的推动(Wagner, 1873 )。为了寻找更好的土地、更温和的气候和更方便的生活环境,很多人开始迁移运动 (Livingstone,1992)。但是,在 20 世纪迁移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考虑总的来说 在迁移的解释中消失了:迁移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例如《人类迁移和未来》、《人类 迁移》等甚至没有提及环境方面的因素是迁移的原因;无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发展的迁 移模型中,还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力模型和生态学模型中,自然环境因素都没有 得到体现(Piguet,2013)。而在 20 世纪末气候变化的焦虑背景下,气候变化形势的严峻性提 高了环境破坏作为迁移驱动因素的重要性,环境因素在迁移成因研究中重新得到了重视。 在国外研究中,Izazola and Jowett(2006)以墨西哥城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女性迁移、环境 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在形塑人们对日常生活质量的感知进而 促进女性迁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Henry 等针对布基纳法索省际人口迁移的多变量分析结果 表明,环境变量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为 5%,而干旱的作用为 0.8%(转引自 IOM,2008)。Yabiku et al.(2009)利用凤凰城地区社会调查中 800 个样本的数据,以热指数、交通量、社区设施指 数和邻里障碍指数来反映周边环境,通过建立有序 Logit 模型分析了美国西南沙漠地区人口迁 移、 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指出当地的周边环境①能部分地居中调节在美国出生的非西班牙裔 白人与在国外出生、移居美国的西班牙人之间的健康差异,对当地环境的主观性适应措施往往
①
文中引入的有关变量为 2006 年 7 月的热指数、平均日交通量、社区设施指数、邻里障碍指数。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比客观设施对迁移人口的健康有更大影响。Gutmann and Field(2010)以美国为研究区域,列 举了 4 类环境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环境因素对迁移的阻碍或促进作用。这 4 类环境 因素分别为:环境灾害(包括洪水、飓风、地震、龙卷风),严酷的环境(例如干旱)或短期 有利的环境条件(例如短时间的有利天气),环境的舒适性(例如邻近的湖泊、山脉,温暖的 气候等),环境障碍及其管理(包括暖气系统、空调、排水、防洪、灌溉)等。Chang(2010) 研究了移民政策该如何应对由环境退化特别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退化所导致的国际迁移, 认为应该用更公平和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迁移自由”的法律规定 是对环境问题做出最优反应的一部分。Harper(2013)分析了迁移及人口老龄化与气候变化之 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环境驱动的迁移将通过改变全球技术移民的规模、流动速度和目的地而加 大对迁入国和迁出国人口构成的影响: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熟练工人的迁 移将把越来越多脆弱的老年人留在环境受挑战的地区;而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给许多欧洲国家带 来竞争优势,因为它们对于那些拥有技术和资源并期盼从环境受挑战地区迁出的人们而言具有 环境吸引力。 在国内研究中,许韶立(1991)在对自然环境变迁影响人口迁移的状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 础上,指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人口对自给经济的粮食生产的依 赖性越强以及克服空间障碍的技术能力越小时, 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大; 不过, 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变迁并不是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杨金星、贾秀嵩(1991)探讨了环境 人口容量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认为它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发生重大 变化的重要原因。张车伟(1994)从人口和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对人口迁移理论做出了探讨, 认为“一个地区的人口是否发生迁移行为除了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关联外,还与 该地区的环境容量(或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余庆年、施国庆(2010)对环境、气 候变化和人口迁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估算环境、气候变 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探析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分析人口迁移 对相关政策的响应三个方面;肖周燕(2010)在人口迁移动因的理论模型中,考虑了包括气候 条件差异和资源条件差异在内的自然环境势能的影响,并在经济社会因素中考虑了人地环境变 化(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的影响, 认为人口迁移行为是个人、环境和中间渠道的函数。曹志杰、 陈绍军(2012)在气候风险视域下分析了气候移民的迁移机理: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风险引 致人口迁移的路径为“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气候灾害→环境变迁→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 →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呈现“气候变化→气 候风险→生态失衡→环境变迁→气候政策出台→气候工程实施→气候移民→局部地区社会经济 系统重建”的趋势。张苏北等(2013)在关于安徽省人口净迁移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引入了“城市公园数量”变量,验证了它对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影响。 总体上看,在气候变化的焦虑背景下,虽然环境因素在人口迁移成因研究中所得到的重视 程度逐渐提高,大多数学者也都认可环境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但是,关于环境对人口迁移 影响机制的研究仍比较零散和宽泛,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建立环 境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二、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
(一)有关术语的界定 1.环境。现有文献资料对“环境”的界定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中对 “环境”的界定大多是广义的。Harvey(1996)指出,“环境”一词“必然意味着对于不同的 人们,它是如此地不同,以致它包含了那里所存在的总体上的一切”。Piguet(2013)对“环 境”的界定是“包含地球上自然发生的所有东西”,诸如气候和土壤肥力特征等环境因子被包 括在地理学家将迁移知识系统化的最初尝试中。行为地理学家通常认为,“环境”涵盖经济状 况、政府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远超出以诸如气候等自然特征对环境的界定。在那些将 人口迁移的一般理论框架应用于国际迁移的先驱研究中,同样能发现对环境的宽泛 界定 (Mabogunje,1970)。本文中,“环境”的定义来源于 2014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同时,本文并不将环境因素视为独立的外部驱动因素,而将其视为自然和社会间复杂的相互作 用的产物(Piguet,2013),是客观可测量的物理变化和社会理解这些变化的主观方式两者共 同作用的产物(Wisner,2010)。 2.人口迁移。长期以来,面对环境变化,人类会采取能动性措施创造性地适应环境风险。 而在原区位适应方法失败或无法得到应用时,迁移就成为另一种适应性措施。也就是说,迁移 是人类适应自然资源条件或环境风险变化的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迁移是 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 入地的变化(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1992)。在下文分析中,迁移既涉及实际的迁移行为,也 涵盖人们潜在的迁移意愿或迁移倾向。 3.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尽管与主要环境驱动因素有关的人口迁移是复杂的,但环境变 化对人口迁移的可能影响在概念上仍可区分为以下三种形式①: ①原发性影响, 指由环境本身的 变化立即引起的迁移;②继发性影响,指由环境变化的原发性影响引起环境系统变化从而对迁 移的影响;③第三级影响,指环境变化更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系统进而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其 中,前两种形式主要反映了环境对迁移的直接影响,而第三级影响通过当地社会经济背景过滤 后发生,反映的是两者间的间接因果关系。在继发性影响和第三级影响下,迁移更多地体现为 自愿迁移。尽管与许多其他因素例如权力关系、阶级结构、经济不平等性、文化和宗教的特殊 性等相互作用,但环境也是迁移的社会过程背后的一个因素,并且是长期作用于人口迁移活动 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环境对人口迁移的推—拉作用机制 在唐纳德·博格提出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中,“推力”和“拉力”都涉及自然环境 因素,相应的“推力”因素是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相应的“拉力”因素是优越的自然环 境条件。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方面围绕环境因素对人口 迁移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 1.环境因素作为推力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从迁出地来说,环境因素主要体现为推动作 用,受其影响形成的迁移人口主要是环境难民、生态移民和环境移民:由于海平面上升或土壤
①
这一区分借鉴了 Bardsley and Hugo(2010)对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的分类。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侵蚀、洪水、飓风、地震、山体滑坡或严重的沙漠化等极端环境事件和环境灾害的发生,一些 岛屿或其他海洋(河流)附近的陆地空间被永久浸泡,一些地面空间被严重破坏,人们生命和 生存受到威胁,丧失了生活空间和生活来源;由于土地退化、土壤侵蚀、森林减少、淡水供应 短缺、 渔业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等, 人们在一些地区的生计来源和工作机会逐渐减少甚至丧失, 在经济、社会、人口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或家庭采取迁移作为适应性策略;为实施 应对环境变化或气候变化的政策,例如修建水坝或进行海岸带管理等,一些地区的人们成为生 态移民;在环境的舒适性较低或有所下降的地区,具有更高需求层次的富裕阶层、精英人士或 对良好环境有更高需求的老年群体向环境更好的地区迁移。 Lonergan(1998)认为,对人口迁移具有推动作用的环境因素有 5 组,分别为工业事故、 冲突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和渐进性环境变化。在 借鉴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扩展。由于自然灾害更多地只是反映环境本身自然 变化直接导致的结果,难以体现人类活动带来环境因素(例如光、热、降水、土壤质地等)的 平均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环境本身自然变化的加剧,也难以体现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极端环境 事件,为了更全面地涵盖有关因素,本文将自然灾害扩展为极端生态与环境事件。它们一旦发 生, 会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 进而导致人们因生存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迁移。 同时,在气候变化成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的形势下,为凸显其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本 文将渐进性环境变化扩展为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另外,环境治理与保护通过实 施多方面的措施有助于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基于此,在环 境因素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中,本文主要考察了 6 组因素(见图 1)。 人们迁移冲动的形成往往源于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涵盖了生理、 心理等不同层面,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环境需求:生存型、发展型与享乐型。在这些环境需 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口迁移会形塑不同类型的移民。本文将环境因素、人们的环境需求和移民 的类型结合在一起,建立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见图 1)。其中,前三种环境因 素使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主要体现为最基本的生存型环境需求,由此形成 的移民主要是环境难民或环境移民;而在后三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地区间气候条件、资源条 件及人地环境的差异发生变化,从而诱发区域间人口迁移。
冲突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 工业事故 环 境 因 素 极端生态与环境事件 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 环境治理与保护 气候条件 资源条件 人地环境 生存型环境需求 发展型环境需求 享乐型环境需求 生存型环境需求 发展型环境需求 生态移民、项目移民、 环境移民 人 口 迁 移 生存型环境需求 环境难民、环境移民
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技 术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其他因素
个体或家 庭迁移
图 1 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受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的影响,一些地区人们的原居住地被占用,为满足生存型环境 需求和发展型环境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以及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区的人们而言),当地人进行永久性迁移,成为生态移民或项目移民。在 环境治理与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资源稀缺状况长期得 不到缓解,导致不少具有生存型环境需求、发展型环境需求和享乐型环境需求的人向其他地区 迁移。 而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既同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相互影响, 又与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等其他因素相互作用,通过自然资源开发的经济过程影响人口迁移,诱发 生存型环境需求、发展型环境需求和享乐型环境需求在原居住地得不到满足的个体或家庭发生 迁移。其中,渐进性环境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工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计来源和工作机会 来影响迁移;渐进性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影响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计来源 进而诱发迁移。综合来看,环境因素作为推力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见图 2。 人们通常会选择留在原居住地与恶化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直至他们的环境需求在当地得到 满足的希望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水平提高,对空 气质量、水质量、食品安全等的重视程度提高,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富裕阶层、精 英人士以及处于养老期的城市老年人。当雾霾、不洁净的水等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质量或健康 状况感到担忧时,他们会形成较强的迁移冲动。不过,环境因素的地区间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 只是激发了人们的迁移冲动,只是人口迁移的诱发因素。对于个体或家庭来说,做出迁移决策 的过程大多是复杂的, 恶化的环境形势是否会导致人们迁移行为实际发生, 需要结合当地经济、 政治、历史与文化等具体情境来分析。
影响农作物生产, 导 致农业产量下降 森林、 渔业资源减少 甚至耗竭 人们的生计来源减少 甚至丧失 与 化 环 作 争 最 不 不 移 恶 的 境 斗 , 终 得 迁
渐 进 性 环 境 变 化 渐 进 性 气 候 变 化
土地退化,土壤 农业方面 侵蚀, 森林减少, 空气污染`, 水资 源匮乏,淡水供 应短缺, 水污染, 工业方面 渔业资源耗竭
一些行业原材料的可 用性下降 资源依赖型行业相关 企业外迁
相关产业工人的工作 机会减少或丧失
温室效应
海平面上升
土壤侵蚀加剧, 带 有丰沛雨水的 来农作物损失, 干 热带地区降雨 旱半干旱地区农 更多, 干旱半干 业生产更困难 旱地区更加干 燥 在地势低洼地区,人们生命和生存受到威胁,丧 失了生活空间和生计来源 降雨模 式变化 一些地区的环境宜 居性下降
人们的生 计来源减 少甚至丧 失
环境污染、水污染、极端生态 与环境事件增多并趋强
对良好环境有更高需求的群体迁移
图 2 作为推力的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 注:该图部分借鉴了 Bardsley and Hugo(2010)中的有关观点。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2.环境因素作为拉力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从迁入地来说,具有拉动作用的环境因素主 要体现为温和的气候、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便捷的环境设施等。这些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具有这些有利环境因素的地区,工农业生产 拥有更好的资源基础,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更高,人们可能拥有更多的生存资 料、更好的经济选择机会和工作机会,生计来源可能更广且更有保障,经济收入可能更高;第 二,受这些有利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能享用到更新鲜的空气、更洁净的水和更舒适的气候环 境,从而形成拥有更健康身体和更长寿命的预期。“逃离北上广”的迁移人口固然受这些大都 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等推力因素的影响,但很多二线城市环境的宜居性,或者说人们对这些 地区环境舒适性的感知,也是其中重要的拉动因素。 总的来说,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迁移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人因生计来源减少或丧失,以 及对环境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做出的选择(“推”的因素),同时受到迁移目的地相对优越 的环境条件(“拉”的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作为推动因素还是拉动因素,环境因素在根本上 通过影响人们需求程度的满足及福利水平的变化在人口迁移中发挥作用。
三、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迁移“概念的模糊性”
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迁移存在“概念的模糊性”问题(Castles,2002),这是人们理解环 境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关系的一个障碍。很多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已显示,环境因素很明显很 少是迁移的唯一原因,且也常常不是促使人们做出迁移决策的主导原因。同时,在绝大多数情 况下,环境因素与人口迁移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两者之间确定地画直线关系,不仅 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可能的(Lonergan,1998)。即使是在经常性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洪水等 自然灾害事件导致数百万人迁移的情况下,环境灾难是否是这些人迁移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 是不明确的。作为人口迁移的一个可能原因,环境恶化不能与其他社会、经济或政治原因区分 开。或者说,在环境因素与人口迁移两者之间,社会经济条件是中间变量。“环境的恶化是社 会和空间构造的;只有结合一个地区或国家更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对环境进行结构化理解, 环境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因素的‘角色’才能开始得到理解” (Lonergan,1998)。也就是说, 剧烈的环境变化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条件等结构性力量,进而与人口迁移相关。环境变化对社会 结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环境可视为人们在做出迁移决策时所考虑的一个“背景性因素”。 为解决环境因素引致的迁移“概念的模糊性”问题,本文借用 Bardsley and Hugo(2010) 提出的关于“气候变化迁移”的连续体构架来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图 3 所示, 左端表示环境因素( x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完全不显著,右端表示环境因素( x )是人口迁移 的压倒性原因(例如在一个地区被淹没时,人们被迫搬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 在图 3 这一连续体之间变化,除非在这一连续体的端点,否则,区分“环境移民”与其他类型 的移民实际上是困难的。在这一连续体的右端,环境恶化到如此极端的地步,以致人们被迫离 开原居住地以被动适应环境的影响。在除端点外的这一连续体的其他点上,人们根据对生活舒 适性、盈利能力、环境危险和相关社会—生态事件风险的感知,结合有关经验及自身对环境变 化所带来的威胁或影响的管理能力,来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此时,环境在其中起着或轻或重 的诱发作用,增强流动性是一种以预期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的策略。正如 Boano et al.(2007)和 Kniveton et al.(2008)所指出的,相比于由自然灾害袭击引起的直接压力造成的被迫迁移,自 愿迁移通常是在预测将来此类事件发生或应付生计来源长远将减少的一个积极的多元化策略。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不重要 关键因素
x
图 3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
x
四、结论
环境因素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通过威胁 人们的生命和生存而使人口为满足生存型环境需求而迁移,又通过改变资源可获得性和人们的 生计来源而使人口为满足发展型环境需求而迁移,还通过从长远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或舒适程 度而使人口为满足享乐型环境需求而迁移。虽然其作用形式及路径复杂多样,但在根本上,环 境因素都通过影响人们需求程度的满足及福利水平的提高来作用于人口迁移。无论是由国家主 导的计划性迁移, 还是由个人选择的自发性迁移, 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满足需求, 提高福利水平。 作为背景性因素,环境因素使人们为生存、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而迁移。
参考文献 〔1〕曹志杰、陈绍军:《气候风险视域下气候移民的迁移机理、现状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年第 11 期。 〔2〕陈楠、王钦敏、林宗坚:《中国人口经济压力与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 年第 6 期。 〔3〕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1 年第 1 期。 〔4〕李惠:《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模型及其应用》,《中国人口科学》1993 年第 5 期。 〔5〕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人口学词典》,杨魁信、邵宁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 〔6〕刘晏伶、冯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文地理》 2014 年第 2 期。 〔7〕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2000 和 2010 年 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2 年第 5 期。 〔8〕王辉耀、刘国福:《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 〔9〕肖群鹰、刘慧君:《基于 QAP 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 年第 4 期。 〔10〕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人口与经济》2010 年 第 6 期。 〔11〕许韶立:《自然环境变迁影响人口迁移的历史考察》,《人口研究》1991 年第 6 期。 〔12〕杨金星、贾秀嵩:《我国的人口迁移与环境人口容量》,《经济地理》1991 年第 3 期。 〔13〕杨云彦、陈金永、刘塔: 《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及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1999 年第 4 期。 〔14〕余庆年、施国庆:《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年第 7 期。 〔15〕张车伟:《关于人口迁移理论的一种生态学观点》,《中国人口科学》1994 年第 1 期。 〔16〕张苏北、朱宇、晋秀龙、田盼盼:《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3 年第 5 期。 〔17〕郑慧、王志刚:《论人口迁移流动与环境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年第 S1 期。 〔18〕Aguilar-St? en, Mariel: “Con Nuestro Propio Esfuerz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Guatemala, European Review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93: 25-40,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2012. 〔19〕Boano, C.; Zetter, R. and Morris, T.: 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ople: 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Livelihood and Forced Migration, Refugee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7. 〔20〕Bardsley, Douglas K. and Hugo, Graeme J. : Mig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Examining Thresholds of Change to Guide Effective Adaptation Decision-making,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32(2/3): 238-262, 2010. 〔21〕Castles, 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 research paper,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 Gené ve, Switzerland, 2002. 〔22〕 Chang, Howard: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Part of the Problem or Part of the Solution? Fordham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 (2/3): 341-356, 2010. 〔23〕Gutmann, Myron P. and Field, Vincenzo: Katrina in Historical Context: Environment and Migration in the U.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31 (1/3): 3-19, 2010. 〔24〕Harper, Sarah: Populati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European Migratio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Environ Resource Econ, 55(4): 525–541, 2013. 〔25〕Harvey, D.: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6. 〔26〕IOM: Expert Seminar: Mig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Geneva: IOM, 2008. 〔27〕Izazola, Haydea and Jowett, Alan: Female Migration,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xico City, Women &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Magazine, 70/71: 21-23, 2006. 〔28〕Kniveton, D.; Schmidt-Verkerk, K.; Smith, C. and Black, R.: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 Improving Methodologies to Estimate Flows, Migration Research Series, No. 3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 , 2008. 〔29〕Livingstone, D. N.: The Geographical Tra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2. 〔30〕Lonergan, 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ecurity Project Report, Canada: University of Victoria, 1998. 〔31〕Mabogunje, A. L.: Systems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Geographical Analysis, 2(1): 1-18, 1970. 〔32〕Myers, Norma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 Growing Phenomenon of the 21st Century,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57(1420): 609-613, 2002. 〔33〕Myers, Norma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19(2): 167-182, 1997. 〔 34 〕 Piguet, Etienne: From “Primitive Migration” to “Climate Refugees”: The Curious Fat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igration Studi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03(1): 148-162, 2013. 〔35〕Ratzel, F.: Anthropogeographie, Germany: J. Engelhorn, 1882. 〔36〕Yabiku, Scott T.; Glick, Jennifer E.; Wentz, Elizabeth A.; Haas, Steven A. and Zhu, Li: Migr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sert Southwest, Population Environment, 30: 131-158, 2009. 〔37〕Wagner, M.: The Darwinian Theory and the Law of the Migration of Organisms, London: E. Stanford, 1873. 〔38〕Wisner, B. : Climate Chang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61 (199): 131-140, 201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霜 晴)
本文关键词: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