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综合指数的修正与检验——基于“六普”数据的考察
本文选题:联合国综合指数 + 性别比 ; 参考:《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联合国综合指数可以从年龄和性别两个方面来检验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但按照传统的以5岁组计算的该指数一方面扩大了性别比指数和年龄比指数,另一方面无法消除人口流动带来的年龄堆积。由于各地区人口流动强度不同,传统的联合国综合指数不利于不同省份的比较。据此,文章提出以单岁组来计算年龄比指数和性别比指数对联合国综合指数进行修正,并以全国数据和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及人口流出大省为例进行计算,发现其较好地修正了5岁组计算结果的不足。文章认为,在人口流动加速的当今中国社会,以单岁组计算的修正联合国综合指数在普查数据尤其是分省普查数据的质量检验中会更为有效。
[Abstract]:The United Nations composite index can test the accuracy of census data in terms of both age and gender, but the traditional five-year-olds index expands both the gender ratio index and the age ratio index.On the other hand, the age accumulation brought about by population mobility cannot be eliminated.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intensity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traditional United Nations composite index is not good for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ovinces.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use the single year group to calculate the age ratio index and the gender ratio index to revise the United Nations composite index, and to take the national data and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as well as the major provinces of population outflow, as examples.It i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5-year-old group are well corrected.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revised United Nations composite index calculated by single year group will be more effective in the quality inspection of census data, especially the census data by provinc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where population mobility is accelerati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琳;车士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年龄堆积现象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8年02期
2 于新民,董世和;云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性别年龄准确性检验[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3 蒋正华;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识别[J];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01期
4 乔晓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初步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5期
5 查瑞传,乔晓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1期
6 黄荣清;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在人口普查时年龄申报的准确性[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吐热尼古丽·阿木提;阿里木江·阿不来提;;新疆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2 乔晓春;;中国人口布局的现实特征与未来展望:来自“六普”数据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任杰,林国钧;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评估与检验[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原震;;河南省两次普查间人口控制对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李菲;石培基;;CPPS软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01期
6 谢婧;盛利;施学忠;;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7 李宁;老年自我保障的社会学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文贯中;刘愿;;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J];经济学(季刊);2010年03期
9 刘愿;;“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J];经济学(季刊);2010年03期
10 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2 邢福;东北退化草原狼毒种群生活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晓青;数字就业——基于GIS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5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黄锐;国家、户族与农民:1952-1966年关中地区的村落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洁丹;人口死亡率水平的数量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丽梅;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护体系的影响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崔凯凯;居民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唐静;人口因素对我国住宅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伟伟;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晓钰;和田人口增长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6 盛春;中日经贸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7 刘锴;大连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及其测定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桂春;海洋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的贡献、作用机制与相关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杰;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茅倬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琳;车士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年龄堆积现象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8年02期
2 乔晓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初步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5期
3 查瑞传,乔晓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1期
4 黄荣清;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在人口普查时年龄申报的准确性[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5期
5 原华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的年龄和死亡年龄堆积[J];西北人口;1987年04期
,本文编号:1750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5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