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拔根到扎根:家庭抗逆力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及其干预
本文选题:家庭抗逆力 + 失独 ; 参考:《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家庭抗逆力是抗逆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研究视角。运用家庭抗逆力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失去独生子女使得失独家庭的家庭结构处于"拔根"状态,而在"拔根"状态下失独家庭的家庭信念、家庭沟通和家庭组织方式等都发生重大转变,从而导致失独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的家庭抗逆力难以实现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应确立优势视角的理念,以家庭内部、家庭外部协同推进的方法,构建系统的保护性因素支持机制,以社会建设的高度实现失独家庭重新"扎根"。
[Abstract]:Family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and an easy to be ignored research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amily resilience, it is found that losing the only child makes the family structure of the lost family "uproot", and the family belief of the lost family under the "uprooting" state.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family organiz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family resilience in the process of retire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idea of advantage angle of view, construct the protective factor support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of the family, and realize the "root" of the lost family again with the heigh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研究”(14BSH128)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合研究”(14YBA277)成果
【分类号】:C924.21;D66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3 陈香君;罗观翠;;西方青少年抗逆力研究述评及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洪娜;;独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对完善计生工作的启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J];南方人口;2011年01期
5 丁志宏;祁静;;如何关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13年09期
6 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7 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年06期
8 潘允康,林南;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92年06期
9 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01期
10 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杜晓;;代际关系的变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朱喜坤;新形势下理想教育内容论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周安平;;解构婚姻的性别基础[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5 张华;河南潢川农民的婚姻行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6 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和谐问题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马桂兰;;农村回族妇女生育观之浅见[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年04期
9 张军;;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伦理之建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丽霞;;社会转型对家长角色提出新要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义飞;;农民工身份代际传递的制度逻辑——一个再生产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长平;;民族学与生育文化[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梅军;濒危的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田丰;中国当代家庭生命周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刘玲;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廖熹晨;新中国初期(1949-1966)北京地区性伦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克;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石孝华;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调适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孔丽娟;艾滋病致孤儿童抗逆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易莉;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薛方睛;论亲权的滥用及法律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3 仰和芝;;农村打工女性跨地区婚姻稳定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4 孙慧芳;时立荣;;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来自太原市城乡接合部H社区的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杨政;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6 于杰;李冬梅;;农村人口流动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7 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重庆行政;2007年03期
8 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9 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10 刘黎红;;青岛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及诉求研究——对27户家庭深度访谈的分析[J];东方论坛;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蔡方华;[N];中国社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庆洁;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孔芳;刘小霞;;上海市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2 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5期
4 田国秀;李宏鹤;;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6期
5 向小平;田国秀;王曦影;韩丽丽;;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测量中文版在北京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5期
6 田国秀;蒋剑玫;;抗逆力视角下对地震灾区青少年的成长干预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2期
7 谢启文;余臣;;抗逆力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路径新探[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年05期
8 姚进忠;郭云云;;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抗逆力生成研究——基于厦门市福乐家园的个案剖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10 于红军;张晓菊;;网络依赖青少年的学业抗逆力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将涛;;早期儿童抗逆力研究综述[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东波;颜宪源;;社会工作视阈下弱势群体抗逆力激发路径的思考——基于黑龙江省弱势群体现状的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张秀兰;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理论的新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自强 辛瑞萍 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脆弱性向抗逆力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蓓丽;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1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