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调整的一般均衡分析
本文选题:人口政策 + 经济增长 ; 参考:《人口与发展》2013年03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学界和公众关于调整"一胎"生育管制政策的呼声日高。那么不同的人口政策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按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大小对家庭类型细分为12组,并引入动态CGE模型中,定量分析了不同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影响。完善单独、推行二孩晚育政策下的基准情景的人均GDP水平最高;执行严厉计划生育政策的LOW情景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水平最低;完全放宽人口政策的HIGH情景,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承受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均GDP水平不如基准情景。从人均GDP和环境压力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完善"单独"政策,适当推行"二孩晚育"的人口政策,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能适当减轻社会环境的承载压力。
[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demands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public on adjusting the birth control policy of "one-child"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So how much impact will different population policies have on China's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and the size of the household, it is divided into 12 groups, and the dynamic CGE model is introduc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policy adjustmen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China. Perfect alone, the per capita GDP level of the benchmark scenario under the two-child policy is the highest; the GDP growth rate and the per capita GDP level of the LOW scenario implementing the strict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re the lowest; and the HIGH scenario of completely relaxing the population policy, Al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fast, but under the huge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the per capita GDP level is inferior to the benchmark scenari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er capita GDP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ur country should perfect the policy of "separate" and properly carry out the population policy of "two children and late childbearing", 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also to lighten the bearing pressu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C9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小平;;控制和减少人口总量就是优化人口结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2 叶文振;;重读《公开信》 再论生育观——兼谈我国人口政策的未来选择[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李建新,涂肇庆;滞后与压缩:中国人口生育转变的特征[J];人口研究;2005年03期
4 梁中堂;;现行生育政策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5期
5 张勇;;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对其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廷华;;生育行为中的性别选择与公共政策回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李通屏;郭熙保;;人口控制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吴丽丽;;中国生育问题研究综述:2006—2007[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江立华;周书刚;;现代性与人口风险问题:转型期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考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5 张学军;;生育自决权研究[J];江海学刊;2011年05期
6 程恩富;王中保;崔云;;当前三大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论[J];经济纵横;2009年08期
7 李飞影;;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调整迷思[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12期
8 杨茜茜;;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0年07期
9 陈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生育政策调整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尹文耀;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自效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青;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丽萍;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蒋若凡;人口发展政府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靳菊春;儒家文化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3 包自宁;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模型的中国生育率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商世坤;农村教育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江丽娜;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方争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7 由黎;对我国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亚蕾;农民工生育意愿探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黄小芬;对壮族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雷敏;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文振;男女平等:一个多维的理论建构[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2 李强;;中国面临人口老化危机[J];科技导报;1989年04期
3 李小平;;人口老化与人口老化危机[J];科技导报;1990年03期
4 李小平;;人口老龄化并非危机──兼论人口负增长前绝对不应放宽现行生育政策[J];科学决策;2007年02期
5 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年02期
6 李建新;七、八十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思考[J];人口学刊;1996年01期
7 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8 梁中堂;关于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和妇女生育率水平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年05期
9 叶文振;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1期
10 叶文振;;不要用人口红利误导我国人口政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秋成;人口政策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1998年03期
2 张呈琮;人口政策与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学刊;2002年02期
3 蔡晓薇;;人口政策论争之我见——基于劳动力角度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年14期
4 任建通;冯景;;以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探析[J];甘肃农业;2009年06期
5 曾婕;;论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调整[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11期
6 N.E.克雷涅尔;洪波;;道德和人口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12期
7 姚敏华;改革与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1988年04期
8 陈大明;;埃及的人口现状与人口政策[J];西北人口;1990年01期
9 汤兆云;1954~1957年间关于人口问题的大讨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汤兆云;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阻力研究述评[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逯承鹏;陈兴鹏;张子龙;;西北河谷型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分解分析——以兰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徐开金;蔡保国;;厘清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理解科学发展观[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印度经济分析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5 张进铭;;论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汪同三;;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分析及中国企业的对策 在第二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大会上的讲话[A];第二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施放;周根贵;;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适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9 李瑛珊;;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史向东;;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我国的特殊性[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计生委主任 张维庆;“三个代表”与党的人口政策及实践[N];人民日报;2001年
2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田雪原;中国走向“后人口政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邸铭旭;张荣胜委员提出:我省人口政策应进行调整[N];友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邬沧萍 谢楠;关于人口政策的两个认识误区[N];北京日报;2009年
5 ;人口政策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王尧;台湾人口政策走到十字路口[N];人民日报;2006年
7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林宝;“剩男剩女”现象不全因现行人口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余闻;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对人口政策宜作务实调整[N];学习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洋;人口政策的成功实践是科学理性的胜利[N];中国人口报;2010年
10 钟欣;专家:人口政策重在调整人口结构[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秉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陆建明;基于资源中间品贸易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3 岳利萍;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江新昶;地区差距与财政支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姜涛;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月;有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黄立;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李石新;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智辉;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悖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铮;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特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孙卫卫;江苏省艺术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红;武汉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琛;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趋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爱平;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林清;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现状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俞莉;江苏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D];江苏大学;2005年
9 张宏;秦兵马俑游客消费、体验分析与旅游拓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林松;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6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6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