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基于1982—2010年全国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0 17:38

  本文选题:人口空间分布 + 人口普查 ; 参考:《经济地理》2016年07期


【摘要】:依据中国1982—2010年四次分县(区)人口普查数据,借助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重心曲线、空间分布图系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位移距离变化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东北—西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不断集聚趋势,西北—东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则呈现出分散趋势。(2)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总体呈缓慢缩小趋势,但省内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和地级行政单元内的空间分布差异却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3)人口分布密度变化重心曲线呈"波浪"形,有西北向东南方向人口密度逐步由稀疏趋于稠密的趋势;基于分布图系、人口重心曲线将人口密度变化区域划分为无人区、极端稀疏区、相对稀疏区、中等分布区、低度密集区、中度密集区、高度密集区、极端密集区8大类型区,整个研究阶段八大类型区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及人口数量变化较为明显。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four county (district) censuses from 1982 to 2010 in China, with the aid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tical analysis method, multi-stage nested Theil coefficient, barycenter curv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system, etc.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nges of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reveals the basic evolution trend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displacement distance of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in China is smal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is basically stabl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of China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multi-stage nested Theil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decreasing slowly. Howe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in administrative units at the prefectural level showed an obvious strengthening trend. (3) the barycenter curv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ensity change was "wave" shape. On the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map, the population center curve divides the reg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to no-man 's area, extremely sparse area, relatively sparse area and middle distribution area. There are 8 types of regions in low, medium, high and extreme concentration areas, and the number of county level and population of the eight major regions in the whole study period are more obviou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462;41271133)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3LZUJBWZB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lzujbky-2015-216)1985E-mail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显平;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评《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2 翟振武;从中国人口的角度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作——《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书评[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3 ;《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总目录[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4 ;《中国人口科学(光盘版)》出版[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5 龚锐;张晨熠;德吉卓嘎;;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J];今日民族;2006年11期

6 本刊评论员;;加快中国人口科学理论体系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09期

7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写在《中国人口科学》创刊20周年之际[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5期

8 ;欢迎您为《当代中国人口》杂志投稿![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2期

9 ;求解中国人口之谜[J];同舟共进;2009年04期

10 ;欢迎您为《当代中国人口》杂志投稿![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薰华;;从唯物辩证法看新中国的变化——兼论中国人口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3 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4 宋健;;百年中国人口[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5 行龙;;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卫衍翔;卫中英;;长寿世纪人生两段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检验[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洋 徐海静 冷彤 李丹 徐谦 刘洁秋;外媒:新生育政策促中国人口均衡增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王坤宁;系统和市场双锤打造巡洋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文尚;北京大学召开第六届中国人口问题高级资讯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马海仙;《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系列课题集》获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N];青海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婷;中国“入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研讨会举办[N];中国人口报;2001年

6 记者 魏宁;刘兴美当选中国人口计生事业十大新闻人物[N];徐州日报;2010年

7 马焱;“第三届中国人口·性别·发展论坛”成果丰硕[N];中国妇女报;2012年

8 记者  刘恕;邓小平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N];科技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孙海悦;下好资源棋 拓宽市场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吴忠观;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信史[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小爽;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口[D];华侨大学;2011年

2 张帆;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中国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及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塔哈地;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口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5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15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