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05:33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 居民消费 ; 参考:《西北人口》2014年02期


【摘要】:论文从生活消费入手,采用修正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青海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消费足迹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存在生态赤字,但土地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对等,存在结构赤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足迹略高于农村居民,但全省城镇居民足迹总量低于农村居民;城镇不同收入组居民消费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消费占用生态环境资源相对公平;从消费项看,交通消费基尼系数最大,食品消费基尼系数最小。研究提出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等建议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living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ion level betwee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0, the consumption footpri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Qinghai Province is smaller than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re is no ecological deficit, but the land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ructure are not equal, and there is structural deficit. Th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footprint of urban residents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but the total footprint of urban resid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urb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is less than that of income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is relatively fair.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traffic consumption Gini coefficient is the largest, food consumption Gini coefficient is the smallest.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guide the green, health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sumption patterns.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SHC010)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2012)资助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精品课程项目(2011JPKC01) 青海省人口计生委招标课题(“青海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YS213046)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2012)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亿勤;;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2 李丁;汪云林;付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物质流计算的尝试——以成都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3 张泽洪;朱飞燕;;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2期

4 李杰兰;陈兴鹏;;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5 吕金兴;周忠学;;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6 章文彪;;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1期

7 赵慧霞,姜鲁光;济南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8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程国栋;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9 耿莉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10 闵庆文,李云,成升魁,刘寿东,余卫东;中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系统占用的比较分析——以泰州、商丘、铜川、锡林郭勒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于法展;李保杰;张艳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马璇;宗跃光;刘志强;;从GDP和生态足迹关联角度研究生态足迹结构——以福建长汀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5 曹蕾;;江苏省环境适宜的耕地规模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6 唐素然;;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7 唐东旗;侯江涛;;鹤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陈志超;王宇;周玉秀;;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9 范坤;吴月;陈忠祥;;陕西省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10 罗汉红;李碧方;陈飞鹏;暨淑仪;;澳门1977~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habita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in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林楠;李法云;;基于生态足迹的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马爱慧;张安录;;两型社会建设跨区域土地生态补偿[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庆;陈利根;何长元;;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孔鹏志;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核算与循环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罗贞礼;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测度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徐国伟;宿州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双双;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邓小霞;丹东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8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孙芳玲;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2 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4 窦贻俭,苏慧,高超,朱继业;江苏省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檀满枝,陈杰,田晓四,张学雷;南京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6 顾晓薇;王青;王军;;本国生态足迹指标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7 栾远新;世界水资源及其分布[J];东北水利水电;1994年10期

8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9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10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人口与资源消耗问题[J];咸阳师专学报;1996年05期

2 王新华;正确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保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人口;1998年04期

3 申翠芳;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桂海论丛;2003年S1期

4 吴文恒;牛叔文;;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2期

5 胡玉坤;;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无法规避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4期

6 吕金兴;周忠学;;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7 姚飞;人口与资源[J];人口与经济;1983年01期

8 唐厚元;;人口与资源[J];师范教育;1991年02期

9 顾鉴塘;试论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J];南方人口;1996年01期

10 肖立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萧洁;;浅议贵州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娜;潘晓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电子健康事业的推进[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克亭;人口与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的调查研究[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2 YMG记者;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N];烟台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金鑫;围绕可持续发展搞调研[N];宝鸡日报;2011年

4 李仲生;浅谈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殷国;祥云县开创人口与资源工作新局面[N];大理日报(汉);2006年

6 ;促进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N];联合时报;2012年

7 记者 刘可;市政协举行提案办理座谈会[N];北京日报;2011年

8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顾杨妹;日本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封志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论优先投资于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徐晟睿邋杜鸿雁 王荣强;冰城28年少生409万人[N];哈尔滨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晓燕;基于文化学视野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考察[D];河北大学;2007年

2 徐丰;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3 刘佳;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李昌雄;湖南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杜运伟;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7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17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