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口流动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流动 + 哈萨克斯坦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哈萨克斯坦官方对中国的态度出现过多次变化,其官方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战略将中国视为对抗俄罗斯和西方的一股平衡力量。然而,也有一些文章在提及“中国对外扩张”或“中国人口输出”问题时,往往倾向关注负面内容。由于舆论对中国力量的过分夸大,使得哈萨克斯坦国内对中国普遍具有非理性的恐惧感和反感情绪,导致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估中国的外交政策,依然认为中国要在经济上和人口上“控制”周围邻国。 在分析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看法的时候,有必要将政府,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这三个社会团体或阶层区分对待。因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中国及中国对外所展现出来的风范的认识不尽相同,对中国的问题及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的看法也大相径庭。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根据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他们同中国人的交流程度也不相同。 本文介绍了向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口流动的研究成果,并从原籍地和目的地的经济,社会,人口,地理,政治和法律等层面入手,分析了人口流动的深层原因。同时,总结了人口流动的地区分布及其流动模式的特点,并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主要存在三种确定的人口流动类型:1.商务型人口流动(包括往来于两国之间的商业人员流动);2.合法或非法的劳务流动;3.从中国返回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族人。此外,本文还针对哈萨克斯坦民众对来自中国的外来人口的态度作了社会学调查。
[Abstract]:In general , Kazakhstan ' s diplomatic strategy sees China as a balancing force against Russia and the West . However , there are some articles that often tend to focus on negative content when referring to " China ' s foreign expansion " or " China ' s population output " . However , there are some articles referring to " China ' s foreign expansion " or " China ' s population output " ,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assess China ' s foreign policy and still believe China is economically and economically " controlling " the surrounding neighbours .
In the analysis of Kazakhstan ' s views on China ,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social groups or strata of the government ,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 Because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China and China , the view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lifestyles are different .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lies in that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nformation they ow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ocial status , and the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hinese people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 ' s population flow to Kazakhstan , and starts with the economic , social , demographic , geographical , polit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 analyses the deep cause of population flow . At the same time , it summariz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low pattern , and makes dynamic analysis .
2 . Legal or illegal labour movement ;
3 . Kazakhstan was returned to Kazakhstan from China . In addition , the article also conducted 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of Kazakhstan to the foreign population from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竞能;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04期
2 张为民;站在人口战线的前沿——记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孙兢新同志[J];南方人口;1998年04期
3 张原震;对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徐莹;;论中国人口转变及发展机遇[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9期
5 郭声波;一本别具特色的中国人口地理简明著作[J];人口与经济;1989年02期
6 赵旋;海峡两岸中国人口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1期
7 田雪原;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J];了望;1999年27期
8 韩京清;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9 万歌;;13亿人口总量考验生产运动[J];新远见;2005年02期
10 魏高峰;龙克柔;;中国人口演化模型与中国未来人口预测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门可佩;蒋梁瑜;朱鸿婷;;2008-2050年中国人口预测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3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许加良;;中国人口决策的战略转变[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行龙;;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孟水木;;大山里的孝子贤孙[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任强;郑晓瑛;Wolfgang Lutz;Sergei Scherbov;;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艾滋病发生风险[A];艾滋病伦理和政策问题研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思名;;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比较研究——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卫衍翔;卫中英;;长寿世纪人生两段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学萌;郝永红;黄登宇;;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惠及万家[N];人民日报;2006年
2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批评两种人口思潮[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记者 冯舒玲;“创建幸福家庭”试点座谈会在银闭幕[N];宁夏日报;2011年
4 杜鹏;解读中国人口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姚敏华 万懿;中国人口发展六大新变化[N];中国人口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黄彩燕;中国人口游走在“十字路口”[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7 记者 宜秀萍;甘肃省2000余名贫困母亲走上致富路[N];甘肃日报;2009年
8 早报记者 肖中洁;“中国人口十年内将负增长,现在不放开生育政策更待何时”[N];东方早报;2011年
9 记者 江滨 曹芳;中国人口与发展战略令人钦佩[N];中国人口报;2000年
10 记者 田少军;人口科学要有更大的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韩文丽;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析与道路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5 程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小爽;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口[D];华侨大学;2011年
2 刘娜;现阶段中国人口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于洪洋;中国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贾凌云;人口预测的灰色增量模型及其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马金言;中国人口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司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尹逊震;灰色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魏n,
本文编号:1922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2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