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 投稿:周仱仲
本文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 投稿:周仱仲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正在悄然地改变课堂教学理念,使之趣味横生,民主平等,愉悦和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抱怨课堂学习单调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等消极心理。如何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28-0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优秀唯有英语成绩不理想的现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本人发现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
作者: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
地理学报 2002年01期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 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 讨 论:(1)流动人口的特征。70年代末期以来,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上以男性青壮 年为主体,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文化程度),并从事重体力劳动[1~3],通 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存在“盲流”和链式迁移等规律[4];(2)流动人口增 长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资本、文化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增大[5],制度因素 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6~8],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很快,但同时又受到实质 性户口制度的影响[9,10],只要城乡差距存在,不让农民进城是不可能的,城乡和地区 差距扩大进一步激发了人口迁移和流动[11];(3)流动人口的效应。流动人口既为迁 入城市与地区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12],当然 流动人口对城市化也有负面影响[13],其聚落形态、结构与功能亦独具特点[14];(4) 流动人口的政策与管理。对待流动人口要“分类引导,合理调控,热情服务,加强管理”, 同时也要健全法制,依法管理[15],改革户籍政策是人口迁移流动科学管理的保障[16] 。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没有从全国角度并利用定量模型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和空间分 布作深入探讨。本文利用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进行 探讨,并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 研究。 2 数据的采集 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包括中国3 406个县、市(其中包括区,以及省、设区市 的累计)的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每一个县、市构成一个调查表,列包括合计、性别(男、女) 、 居住时间、来源地(省外市、省外县、省内市、省内县、港澳台、国外)、居住情况(旅馆、 、居民家中、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租赁房屋、其它),行代表迁移原因,包括合计、务工 、务农、经商、服务、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保姆、投靠亲友、探亲访友、旅游 观光、其它13个项目。 为了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我们对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进 行处理:(1)按城市进行汇总。在按城市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取流动人口超过5万的146个 城 市(包括所辖县、区),生成全国城市流动人口总表。(2)按县级、市区进行汇总。从全国278 0个县、市区调查表中分别提取第1行构成全国县级、市区流动人口总表。 3 影响中国流动人口格局的要素分析 人口迁移流动的动因可以理解为“推和拉”2方面的力量[17]。“推”是指原居住地的不 好 的条件,包括人口过多、恶劣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不好、缺乏就业机会等。“拉”的力量 是指吸引移民迁居别地的因素,包括丰富的就业机会、适宜的气候、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廉 价的土地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调节这些推和拉的力量[18]。距离、搬家的费用、欲迁移 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纽带的强弱等都会最终影响迁移决策;法律及物质因素也会起作用。 城市既是经济的聚集“高地”,也是流动人口的聚集“高地”(图2)。据统计,1996年中国 城市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71.2%。若按省级或县级单位进行影响要素分析,必然弱 化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到城市的有关资料容易获取,所以本文从城市角度分析中国流动人口 的“拉力”要素。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中分别采集上述146个城市的16个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它们 是:地区人口(104人)(x1)、市区人口(104人)(x2)、市区非农业人口(104人)(x 3 )、市区从业人口(104人)(x4)、市区个体劳动者(104人)(x5)、市区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x6)、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市区国内生产总值(108元)( x8)、市区工业总产值(108元)(x9)、市区利税总额(108元)(x10)、市区百元 资金 实现利税(元)(x11)、市区客运总量(104人)(x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 8 元)(x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元)(x1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8元 )(x15)、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6)等。这16个经济社会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 相关性,为了客观分析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应用《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软件[19] ,首先对16个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对16个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的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和主成分载荷矩阵 。结果显示:第1、2、3、4主成分累积百分数为80.4%,包含了经济社会指标大部分信息, 而主成分5~16所包含的信息较小。第1、2、3、4主成分载荷矩阵如下: 表1 1996年中国经济社会主成分载荷矩阵 Tab.1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 of China,1996 经济社会 第1主成分 第2主成分 第3主成分第4主成分 统计指标(经济增长要素) (社会发展要素) (投资要素) (消费要素) 地区人口x1 0.253 0.887-0.107 0.009 市区人口x2 0.299 0.907-0.120 0.110 市区非农业人口x3 0.401 0.641 0.007 0.282 市区从业人口x4 0.399 0.691 0.164 0.134 市区个体劳动者x5 0.146 0.599 0.350 0.002 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6 0.484 0.417 0.118 0.352 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 0.232 0.499 0.402 0.187 市区国内生产总值x8 0.914 0.040 0.208 0.149 市区工业总产值x9 0.908 0.114 0.475 -0.164 市区利税总额x100.818 0.072 0.216 0.428 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x110.633 0.142-0.020 0.525 市区客运总量x120.078 0.498 0.212 -0.049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30.236 -0.049 0.905 -0.3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4 0.288 -0.015 0.151 0.934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X150.196 -0.078 0.891 -0.009 职工年平均工资x16 0.602 0.002 0.031 0.430 主成分载荷是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第1主成分可以看出,x8、x9、x1 0、x11、x16与第1主成分有较大的正相关,从其意义可以明确判断出,这是 经济增长主成分;第2主成分与x1、x2、x3、x4、x5有较大的正相关,它反映了 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社会发展主成分;第3主成分与x13、x15有较大 的 正相关,它反映了城市投资状况,是城市投资主成分;第4主成分与x14、x10 、x11有较大的正相关,它反映了城市消费状况,是城市消费主成分。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把城市主成分得分表与城市流动人口总表相连接,并分别计算流 动人 口规模与第1、2、3、4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于是二元相关分析(流动人口规模与第一 个主成分),因此采用了皮尔森(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取显著性水平0.01进行双侧检验。 得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临界值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2可见,经济增长要素、投资要素是现阶段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形成的主要“拉力” 要素,说明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受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和投资状况拉动;城市的社会发展状 况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影响非常小,说明中国人口流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城市的消 费状况与流动人口规模相关性不显著,这不仅说明城市消费状况是影响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 模的次要要素,而且也说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在“消费拉动”方面尚未构成城市发展的动力 。 表2 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综合指标之间相关分析结果 Tab.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 between the size of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rban integrated factors 主成分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临界值 检验结果 第1主成分(经济增长要素) 0.780.23 * 第2主成分(社会发展要素) 0.080.23 x 第3主成分(投资要素) 0.410.23 * 第4主成分(消费要素) 0.180.23 x 注: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中,*代表相关显著,x代表不显著 4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特征,而对流动人口的传统分析方法很难实现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图形与数据相结合,并且难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效果。运用GIS技术和空间相关分析 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技术流程设计见图1。 4.1 流动人口三维模型的建立 首先把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1∶400万)[20]中面状行政单元(以县、市区为单位)层提取 出来作为研究流动人口的图形数据,把全国流动人口数据总表转换到数据库中,作为图形的 属性数据,这样也就确定了研究的最小流动人口空间单元为县级;然后通过MapInfo软件利 用关键字段(国家行政单元标准代码)把有关流动人口数据连接到中国县级行政单元分布图上 。 为了观察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须对流动人口数据进行直观的可视化模拟与研究,建 立流动人口数据的数字高程模型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MapInfo中,把流动 人口数据看作高程(H),利用CentroidX (obj)和CentroidY (obj)两个求中心点坐标(X、Y) 的函数提取每个县、市区的中心点坐标,把坐标数据再加载到已生成的属性数据表中,然后 利用“Create Point”工具生成每个县、市区中心点,作为制作数字人口高程模型的离散点 (共2 780个),再把有关数据(图形、属性)转到ArcView中,利用ArcView的3D模块生成数字 人口高程模型(图2) 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的 任一元素,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便于把GIS数据库中的有关属性数据放 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间上来分析对比。矩阵表示如下: ┏W11 W12 … W1n┓ ┃ ┃ ┃W21 W22 … W2n┃ ┃ ┃ ┃… … … … ┃ ┃ ┃ ┗Wm1 Wm2 … Wmn┛ 上述权重矩阵的相邻规则和距离规则分别为: 式中 Zi、Zj为观察值的标准化形式。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首先利用Moran I对全国流动人口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发现,p-value=1.109e-6,正态统计量为4.910,远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数值 (1.645)。这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不是随机分布的,具有一定 的规律,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然后,把流动人口规模作为观测值,采用S—PLUS软件计算 全国每个县(含市区)的Local Moran I,并生成分类标准及其图形,以反映流动人口的空间 结构情况。由于中国流动人口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差距,若由软件自动生成分类标准及其图形 ,无法反映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图2、3)。我们对分类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得出了中国 流动人口的局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图4)。 图4结果表明:(1)自相关系数小于0的地区(Ⅰ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6.3%,流动人口占全 国的33.4%。这类地区绝大部分为城区及其周边县域,是流动人口聚集区。其内部差异性大 ,与外部的差异性也大;(2)自相关系数0—0.2的地区(Ⅱ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18.5%,流 动人口占全国的51.7%。这类地区也是中国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其内部差异性较大,与外部 的差异性也较大;(3)自相关系数为0.2—0.8的地区(Ⅲ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75.1%,流动 人口占全国的18.3%,这类地区是中国流动人口的稀疏区,其内部的相似性较大,与外部的 差异性也较大;(4)自相关系数大于0.8的地区(Ⅳ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0.2%,流动人口占 全国的14.9%。这类地区是中国流动人口的核心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 京津地区。其内部相似性大,与外部的差异性也大。这一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图1、图2所显示 的规律。 4.3 流动人口区划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流动人口的分布,服务于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须扩大流动人 口研究单元至省一级,依据图4结果,对县级流动人口的空间自相关状况按省级进行统计汇 总(表3)。 表3 中国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类结果统计(按省级单位统计各类面积比重) Tab.3 Classified statistics result of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n Chine se floating population (Counted by area proportion of provincial-level units)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北 京16.640.9 35.67.8河 南5.920.273.90.0 天 津27.741.3 31.00.0湖 北6.040.653.40.0 河 北 5.920.1 74.00.0湖 南 17.528.753.80.0 山 西 5.421.2 73.40.0广 东 26.849.615.98.7 内蒙古 1.311.5 87.20.0广 西6.527.166.40.0 辽 宁11.019.3 69.70.0海 南0.628.570.90.0 吉 林 8.031.0 61.00.0四 川4.5 9.086.50.0 黑龙江13.441.2 45.30.0贵 州5.010.284.80.0 上 海 0.062.3 23.2 14.5云 南9.0 7.383.70.0 江 苏15.665.5 18.80.1西 藏0.0 0.899.20.0 浙 江 8.452.7 38.80.1陕 西1.8 7.990.30.0 安 徽 1.416.9 81.70.0甘 肃0.4 3.196.50.0 福 建 9.835.5 54.70.0青 海6.0 7.986.10.0 江 西 1.2 4.9 93.30.0宁 夏0.0 3.196.90.0 山 东16.448.7 34.90.0新 疆7.5 32.8 59.70.0 表3显示,I类地区和II类地区的面积比重均大于全国平均数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天 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新疆;仅有II类 地区面积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数的省级行政单位有: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海南;仅有II I类地区的面积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数的有:内蒙古、安徽、江西、四川、贵州、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I类地区和III类地区的面积比重均大于全国平均数的仅有云南;IV类 地区面积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数的有:广东、 北京、上海。 考虑到行政区的空间邻接性及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图3、4),作如下调整:(1)因 广东、上海的II类地区比重均比较高,故可将其归为东部地带类型中。(2)因被具有异质性 的河北包围或隔离,北京、天津构成一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构成一区。同理,新疆和云 南分别单独成区;安徽和江西构成一区。(3)湖南的I、II类地区的面积比重虽然都大于全国 平均数,但从图4显示的空间自相关状况看,其与湖北有更大的相似性,这样,湖南、湖北 、河南、山西、河北构成流动人口带;海南省虽仅有II类地区面积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数,但 作为经济特区,其流动人口性质与东部地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故将其归为东部地带类型。 据此,可将1996年的全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划分为“3带、5区”(图5)。它们的基本特征具 有明显的异质性(表4)。 表4 中国流动人口分区概述 Tab.4 Summar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divisions of China 流动人口 构成地区 面积 流动人 基本特征 带、区 /%口/% 上海、江苏、 (1)中国流动人口最密集地带;(2)珠江、长 东部带浙江、福建、 9.956.1江三角洲是本地带的最密集地区;(3)性别比 山东、广东、 1.37,低于全国的平均数1.63;(4)暂住时间 广西、海南 1月—1年的占57%,略高于全国平均数55%;( 5)外省流入人口比重55%,高于各省、区、市 平均数48%。 山西、河南、 (1)中国流动人口第二密集带;(2)性别比1.9 中部带湖南、湖北、 9.614.88,高于全国的平均数;(3)暂住时间1年以上 (河北) 的占32%,高于全国平均数27%;(4)省内流动 人口占65%,远高于各省、区、市平均数52%。 内蒙、四川、 (1)中国流动人口最稀疏地带;(2)川东地区 西部带贵州、西藏、 47.310.5是本带的相对稠密区;(3)性别比2.06,远高 陕西、甘肃、 于全国平均数;(3)暂住时间1月—1年的占57 青海、宁夏 %,高于全国平均数55%;(4)省内流动人口比 比重高达74%,远高于各省、区、市平均数。 (1)中国流动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2)性别 比2.6,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3)暂住时间1 京津区北京、天津 0.33.6月—1年的占66%,远高于全国平均数;(4)省 外流入人口占95%,远高于各省、区、市平均 数。 (1)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市和沿边地 黑龙江、辽 区是本区流动人口聚集地;(2)性别比1.72, 东北区宁、吉林 8.56.1略高于全国平均数;(3)暂住时间1年以上的 占35%,高于全国平均数27%;(4)省内流动人 口占62%,远高于各省、区、市平均数。 (1)南昌、九江、合肥等市是本区流动人口聚 集地区;(2)性别比1.99,高于全国平均数; 皖赣区安徽、江西 3.12.6(3)暂住时间1月以下的占10%,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4)省内流动人口占77%,远高于各省 、区、市平均数。 (1)特殊的流动人口区,城区和沿边地区流动 人口较为密集;(2)性别比2.43,远高于全国 新疆区新疆 17.23.3 平均数;(3)暂住时间1月—1年的占30%,远 低于全国平均数;(4)省外流入人口占60%, 远高于西部其它省区。 (1)昆明市、沿边地区(尤其是西双版纳)是本 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区;(2)性别比2.2,远高 云南区云南 4.1 3.0 于全国平均水平;(3)暂住时间1月以内的占3 2%,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19%;(4)省外流动 人口占48%,远高于西部其它省区。 5 讨论与结论 由于从公安部获得的中国流动人口数据只包括1995、1996年2个连续年份,因此无法进行有 效的动态比较,时间上的比较研究有待以后进行。因为流动人口数据没有包含细分到省级单 位的来源地,加之流动人口只是在流入地进行登记,在流出地没有登记,所以无法进入流动 人口的流向分析,建议有关部门重视流动人口的源地统计。综上研究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1)经济增长要素、投资要素是现阶段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形成的主要“拉力”要素,说 明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受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和投资状况拉动;城市的社会发展要素对中国 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的影响非常小,说明中国人口流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城市的消费状况 与流动人口规模相关性不显著,这不仅说明城市消费要素是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的次要要 素,而且也说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在“消费拉动”方面尚未构成城市发展的动力。 (2)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揭示了中国流动人口分析的基本规律: 一是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带的城市为中国流动人口的聚集地,珠江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国流动人口的聚集“台地 ”;二是明显的东中西“三元”结构,东部聚集,中部密集,西部稀疏,但沿边地区流动人 口相对较多;三是存在着“3带、5区”的空间格局,依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通过按省级 单位统计发现:中国流动人口可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3带”,京津、东北、皖赣、 新疆和云南等“5区”,各带、区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作者介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 221009 /首都在线,北京 100020/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Nanjing 21009 3,China/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 zhou 221009,China/Capital Online,Beijing 100020,China 朱传耿(1963-),,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E-mail:chuangeng@263.net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讨…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讨…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讨…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本文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