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人口密度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能源强度 + 人口密度 ; 参考:《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04期
【摘要】:文章采用分类和回归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省的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聚类分析,以便正确反映各个地区人口状况和能源消费情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讨论人口密度对各省能源消耗的影响,以便合理规划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引导人口和资源分布,从质量上改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应该适度控制城镇规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means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In order to correct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atu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various regions, we use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cluster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each province.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ach province is further discussed in order to rationally pla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 guide the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improv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qual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ina should appropriately control the scale of cities and tow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5AJY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171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A790111)
【分类号】:C9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2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3 余甫功;;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析——以广东作为案例[J];学术研究;2007年02期
4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秦放鸣;师博;;新疆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02期
6 师博;秦放鸣;;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军;仲伟周;;能源强度的分解与政策[J];求索;2009年06期
8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9 孙欣;;中国能源强度波动分析——基于完全分解模型[J];统计教育;2010年02期
10 王霞;淳伟德;;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4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6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8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2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6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3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