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走向
本文选题:计划生育 + 单独二孩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4年04期
【摘要】:长期的人口数量控制战略下,中国人口发展收获了三大成就,但是面临的人口环境也日趋复杂。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后,实行最小程度放松生育水平的生育政策——单独二孩,它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家庭发展,使生育政策进一步向公正公平迈进。当然,单独二孩也不会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它只是最终走向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过渡。与此同时,单独二孩调整方案落实到千家万户,势必会遇到政策对接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必须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揽子公共政策的改革方案。
[Abstract]:Under the long-term population control strategy, China has gained three achievements i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but the population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fter completing the change in the type of reproduc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 fertility policy of minimum relaxation of the fertility level, that is, the single two-child policy,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We will make further progress towards fairness and fairness in our fertility policy. Of course, two-child alone is not the end of the adjustment of fertility policy, it is only the transition to a full-scale second-child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single two-child adjustment scheme is implemented to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it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various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policy docking, and must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preparation, as well as a package of public policy reform programs matched with i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3JZD005)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景;;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谈[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陈景;;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陆杰华;田丰;;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国策[J];北京观察;2008年10期
4 张存兵;;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8期
5 毛惠;;探讨新形势下国企计划生育工作新思路——以四川油气田川西片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6 孟宪臣;为中原崛起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J];学习论坛;2005年08期
7 宋艳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环境分析[J];中州学刊;2005年04期
8 候绍新;;教育与计划生育[J];决策探索;1993年12期
9 周福林;;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10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锦珠;方文明;;广东人口可持续发展刍议[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姝霞;;生育文化转型对贵州生育率的影响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施中传;;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8 刘成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成就、挑战及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10 杨龙;;基本国策与普通政策统筹机制建设研究——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计生委主任 史宝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吉林农村报;2007年
2 记者 白云婷 特约记者 李凡奇 唐玉萍;为“四化两型”建设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中国人口报;2011年
3 王四伟;为“率先崛起”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平顶山日报;2009年
4 记者 张明;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安徽经济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戴川 林少秦;为海西建设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厦门日报;2010年
6 记者张莹莹;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秦皇岛日报;2009年
7 记者 韩雪 实习生 钟琳;为建设“沿海强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8 记者 陈静莹;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汕头日报;2010年
9 记者 翟艳萍邋实习生 邓琼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蚌埠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张东亮;“少生快富”工程为固原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固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新疆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3 朱云;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兰香;长沙市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许闹;对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季洪辉;毛泽东与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D];山东大学;2005年
8 蔡灿泉;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戚红娟;广东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95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9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