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本文选题:东北地区 + 人口承载力 ; 参考:《吉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东北地区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资源依存型工业基地的长期发展使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到人口的长期发展。在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大力推行的时期,研究东北地区这一典型区域的人口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别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角度分析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状况。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目前的自然经济现状;其次,在多年统计数据基础上分析当前耕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状况,并计算出2007年耕地资源承载力48694.4万人、水资源承载力34301.28万人和生态适度人口的最大值为10544.9万人。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Abstract]:Northeast area has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n our country.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dependent industrial base has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is typica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analyzed in Northeast China. First of all,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natural economic situ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Secondl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any yea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t was calculated that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2007 was 486.944 million peopl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was 343.0128 million people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ecological moderate population was 105.449 million people.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ast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敏兰;宁夏南部脱贫致富与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提高[J];西北人口;1999年02期
2 黄志英,梁彦庆,葛京凤,张亚卿;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2期
3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4 苏杨;刘文;肖周燕;;从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辨析人口承载力[J];环境经济;2011年Z1期
5 李玉江,吴玉麟,李新运,张晓青,王忠山;黄河三角洲人口承载力研究[J];人口研究;1996年03期
6 刘永萍,殷健,支小军,徐博韬;新疆兵团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苏杨;肖周燕;;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J];南风窗;2011年05期
8 穆光宗 ,李仰剑;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999年12期
9 张文雷;曲庆;;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报告[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伟;;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董啸;周顺武;胡中明;王传辉;;近50年来东北地区暴雪时空分布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3 车艳秋;;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问题分析与对策[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刘鸿权;;我国东北地区耐火原料资源[A];2011年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厚双;于玲玲;刘冲;;沈阳加速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对策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6 李素艳;;积极构建东北地区应急管理协作机制[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景利;王志明;陈明;史奎桥;梁涛;张兵兵;周福然;常君德;;1951-2007a东北地区有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8 王喜全;杨婷;王自发;;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9 张文武;赵红;;沈阳创建东北中心城市的探索与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10 ;明确发展优势 科学规划布局 加快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沈阳市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情况汇报[A];2011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轲;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钱建强邋李瑞英 毕玉才 曾毅 朱伟光;东北振兴:深层次发展[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喻春来;航空业滞后“拖累”东北振兴计划[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铭;东北拟向外管局申报汇改试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通讯员 刘亚;解放公司加快东北地区改装车推广[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雪邋通讯员 仇健;政府当月老 企业来相亲[N];中国民航报;2008年
7 汤中超邋张守彬;东北地区邮政工会组织理论交流[N];中国邮政报;2008年
8 记者 隋玉涛 马晓宁;共同努力确保大庆机场国庆前夕如期通航[N];大庆日报;2009年
9 任平;东北站上全面振兴的新起点[N];协商新报;2009年
10 郑红明;东北托市粳稻销售“红火” 南方中晚籼稻收购“热闹”[N];粮油市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齐殿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卫军;东北萨满艺术与相关民俗[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亦男;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健;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雷;东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维燕;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振甲;1931-1945年日本在东北的奴化教育浅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孙大川;东北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杜红领;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9 宋晓巍;我国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玲;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创新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0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0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