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疏化区域现状特征及对策探讨——以河北康保为研究对象
本文选题:人口过疏化 + 现状特征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为了解中国人口过疏化地区现状特征,分别于2010,2012年对河北康保县村落开展实地调查和分析,对研究区人口外出比重、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房屋利用情况等现状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村落人口流失严重,但已趋于稳定;留守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房屋空置率大,村落景观破败.其作用机制是区域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内在推力,以及周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外在影响的结果.目前,该区域当前最迫切的任务:立足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加速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工作;合并农村自然村落,整合农村公共资源;强化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发展特色产业.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thinned population in China,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villages in Kangbao County, Hebei Province were carried out in 2010 and 2012,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going out,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left behind, and the situation of housing ut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loss of the village is serious, but it has tended to be stable, the aging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population is prominent, the vacancy rate of houses is large, and the village landscape is dilapidated. The mechanism is the internal thrust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fragility and the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urba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most urgent task of the region is to accelerate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merge the rural natural villages and integrate rural public resources; and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land resource planning.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68)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000183)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智超;龙花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2 涂满娇;林善浪;;我国部分农村过疏化及其治理研究[J];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3 程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4 王瑜;杨翠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3期
5 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5期
6 骆祚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年04期
7 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课题组;;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区 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8 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J];人文地理;2004年02期
9 朱宇;;城镇化的新形式与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政策[J];人文地理;2006年02期
10 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建学;韩建民;;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张萌萌;王亚华;柴明堂;李大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3 赵华;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0期
4 吕颖慧;征地制度:城乡差距的一个经济动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陈孟平;论北京的统筹城乡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6 刘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角度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7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8 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9 张惠远,杨小毛,谢强;南方城市化山地区小流域集水工程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4期
10 蒲艳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J];财经科学;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军;杨磊玉;;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李生明;蒋树芳;;基于GI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与灾害风险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4 安和平;李蓓;王润成;;加快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思考[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曾浩;江晓晗;;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曾浩;江晓晗;;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忻;郭盛裕;潘宜;;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思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解永庆;缪杨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选择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郝玉芬;山区型采煤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菡;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通辽市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阳阳;外来媳妇的夫妻关系及其社工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敏;就地城镇化视角下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彦彬;苏州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炯;清代土地制度演进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存辉;吉林省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婷婷;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郭晓英;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政;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2 邱家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难点及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韩俊;;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a Long-term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J];China Economist;2007年06期
4 黄振华;;农民工返乡和留乡的基本态势与特征分析——基于全国六省十村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7期
5 ;周一星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六大特点[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14期
6 李瑞霞;陈烈;沈静;;国外乡村建设的路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7 程遥;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8 田毅鹏;;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J];当代亚太;2006年10期
9 邓宇鹏;论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Ch.Christians;文云朝;;比利时农村整治的经验[J];地理译报;199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霍群珍;[N];黄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汝华;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2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时玉阁;国外农村发展经验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许丹;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民;黄艳梅;;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6期
2 张向阳;张志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乡音;2007年11期
3 李霞;董宁;Paul Chwin;;中国南部新农村影像[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11期
4 石爱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5期
5 张继明;刘奉越;;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2期
6 张艳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闵春发;;以信息化推进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输送人才[J];江西教育;1982年11期
9 何康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明星;杨国平;;憧憬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文学社团开展德育实践[J];四川教育;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志伟;;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稳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卢崇亮;;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医疗改革的思考[A];《“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陈江;;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A];《“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晓玲;;浅谈农业科技园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孟天友;况文军;李其江;;岩溶山区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子睿;许大德;刘昭兰;马嵬;陈立佳;;塑造“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7 袁伟东;;建设新农村要树立新思维——谈现有土地制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秦中;肖进原;;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孟天友;况文军;李其江;;岩溶山区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传志;刘友荣;;武汉地区新农村水环境设计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包松娅;政协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招待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刘晓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的希望[N];安徽经济报;2005年
3 共田;生活宽裕[N];福建科技报;2005年
4 记者 邹海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甘肃日报;2005年
5 王向阳;新农村呼唤新能源[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季保全;市长张建欣深入朔城区农村调研[N];朔州日报;2005年
7 胡鞍钢;用“三公”体系解决“三农”问题[N];泰州日报;2005年
8 陆子修 金玉言(作者单位: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员);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N];安徽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李德政 吴昌权;春风似剪裁新装[N];安康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俊 张乔 田丕;特色种养拓宽增收路[N];安康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焦卫宾;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孙月霞;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价值观与管理体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严小龙;“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哈战荣;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刘晓艳;新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理芬;促进湘潭县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2 陈玲霞;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宋静;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袁华;滁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谷传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宝松;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向昭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贺旭辉;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张斌;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马雪峰;视频点播技术在农村信息化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1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1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