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红利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11:37

  本文选题:人口红利 + 劳动力转移 ; 参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Abstract]:China's total population dividend is still in the peak state, but will gradually enter the post-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census and other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uneve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and between regions and regions, and that the level of basic education has improved as a whole. However, the inpu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which leads to the coexistence of "shortage of employment" and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Through further research, it is shown that imperfect system,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im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transferring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y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ystem,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through various incentives, the government has attracted social forces to adopt various model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rain on dem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encourage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次人口红利与经济持续增长路径研究”(12BJL02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后发优势培育研究”(12YJA790100)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刘易斯模型的中国动态特征与结构型通胀的内在关联机制”(12YJA790112)
【分类号】:C92-05;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龙;兰永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冲击及财政政策含义[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2 姚先国;;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J];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03期

3 张广婷;江静;陈勇;;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0期

4 蔡f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5 张安良;金彦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6 王德文;蔡f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7 赵玉奇;刘正桥;韩峰;;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开发与经济发展[J];南方人口;2012年04期

8 车士义;郭琳;;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11年02期

9 纪玉山;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01期

10 白仲林;宋涛;刘建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是否依然存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蒋小兵;;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4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5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7 张永良;刘科伟;;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个体·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9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10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藕香;;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组织化管理效应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丽;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张琼;白重恩;;抚养负担、居民健康与经济增长——影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特征因素[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3 黄乾;;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4 唐东波;;人口老龄化与居民高储蓄——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09期

5 李京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1998年05期

6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7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8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9 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10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相魁;;“人口红利”的作用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耿相魁;;“人口红利”的作用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12期

3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4 洪菊花;骆华松;胡艳花;;云南人口机会窗口与人口红利收获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4期

5 黄永香;;对东亚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1期

6 刘成明;;青海湖区人口发展与问题论略[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韦兰幸;张婧婧;;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23期

9 靳玉洁;张蕾;;浅析近年来河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和原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梁强;;我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钮清;;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机制创新——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的有益探索[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云飞;我市进入“人口红利”期[N];大连日报;2004年

2 记者 贺信 刘中元 通讯员 廖利珍;我省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N];南方日报;2004年

3 记者 刘静;我市500名女工赴苏州务工[N];临汾日报;2008年

4 陈彦全;讷河市为流动人口提供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N];齐齐哈尔日报;2006年

5 祝向恩;助推计生户致富[N];韶关日报;2006年

6 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新文;减少数量才能提高素质[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叶现锐 马智利;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的综合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高洪力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石人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论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记者 杨忠阳;未来五年将培养三千名基层计生人才[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3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4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5 李梅花;韩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望佳琪;人口流动与区域耕地保护的战略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在亮;寿光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计划生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48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48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