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
本文选题:本地城镇化 + 异地城镇化 ; 参考:《财贸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基于农村人口迁移空间选择的视角,对人口本地城镇化和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较高的少儿抚养比加剧了落后地区低质的人口异地城镇化,不利于人口本地城镇化;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导致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以获取高收入为主要目标,而无视城镇定居成本,增强了低质的人口异地城镇化趋势,不利于人口本地城镇化;提高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人口本地城镇化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是加快人口本地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for China to guide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transfer to cities and towns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to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spatial choice of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child-rearing ratio intensifies the low quality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backward area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and the larger urban-rural income gap leads to the migra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backward areas, and the main goal is to obtain high income. Ignoring the cost of settlement in cities and towns,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of low quality population is enhance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urbanization of local popul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in backward areas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local areas.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a key area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13&ZD0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空间分布优化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13BJL073) 安徽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提升研究”(AHSK11-12D02)资助
【分类号】:F299.21;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2 张丽;吕康银;王文静;;地方财政支出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年04期
3 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年02期
4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5 蔡f ;;如何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6 蔡f ,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5期
7 徐清;;城市工资上涨、劳动力转移与投资拉动增长方式——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4期
8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斌;;我国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与突破的理性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4期
2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3 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4 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5 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6 匡翠芳;张云英;;关于农村留守女性的文化素质及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刘艳;王学力;;人口流动迁移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钟斌青;刘湘南;;基于空间化PageRank算法的人口流动空间集聚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9 李扬;刘慧;;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10 赵宝春;;消费者伦理信念水平与其出生地的关联:中国城乡二元社会背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慧;李增永;;经济发展对外来人口影响因素分析[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2 童玉芬;武玉;;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变动及特点[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3 易定红;吕梦捷;;充分挖掘中国劳动力增长的潜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4 张立;;转型时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环境、机制和调控[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李向前;郭本海;黄莉;;城镇化发展水平视域的城市关联复杂网络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7 王文军;胡晓曦;;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来自陕西的实证分析[A];《资本论》与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王格玮;;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3卷增刊(总第13期)[C];2004年
9 于冰;于海波;;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A];“新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徐瑶璐;焦睿红;刘健;;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古村落乡村风貌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高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培育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4年
8 叶鹏举;乡城人口迁移大潮中的上海人口与就业:现状及将来预测——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口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4年
9 苗苗;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敬源;劳动力流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包自宁;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模型的中国生育率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毕文国;转型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欧阳敏;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李昂;辽宁省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差异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岳兵;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工荒”现象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史婷婷;职业技能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谢芳;农民工就业歧视[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韵;梁若冰;;中国省际居民迁移与地方公共支出——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2 张佳勇;张明举;朱建峰;;异地城市化: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3 王新峰;关于异地城市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4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J];城市规划;2009年10期
5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6 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7 潘琼,张勇,王福定;异地城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重要选择——以浙江省文成县为例[J];规划师;2002年10期
8 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9 李平;宫旭红;张庆昌;;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J];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10 邵敏;黄玖立;;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2 李立宏;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西北人口;2000年02期
3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4 段成荣,梁宏,伍小兰;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综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1期
5 廖少廉,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6期
6 于潇;长春市人口迁移状况以及人口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3年05期
7 彭新宇;城乡人口迁移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陆发玉,陆生发;建国后我国人口迁移历程初探[J];世纪桥;2003年03期
9 周长洪;南京人口迁移状况及原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英霞;鲍曙明;;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鸿;;广西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6 朱金;刘欣;邵帅;;沪苏浙皖地区的人口迁移潜力、迁移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沈建法;;1985-1990至1995-2000中国省间人口迁移空间结构与系统变化效应的分析(英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沈建法;王桂新;;人口迁移的户口效应:广东省户口移民与非户口移民的比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陈家伟;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N];光明日报;2014年
2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袁政;简论人口迁移理论的跨学科应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N];文汇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顾宝昌;中国进入由人口迁移和流动主导人口态势的时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 刘海英;英探讨人口迁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N];科技日报;2011年
7 魏星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十二五”人口迁移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N];中国人口报;2012年
8 通讯员李亚楠;姓氏演变揭示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杨云彦(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我国的人口迁移及其政策导向[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折射文明与进步的人口迁移[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振营;人口迁移的规律[D];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
2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丽;公共产品配置对人口迁移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7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3 吴阳香;大城市人口迁移与房价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田鲁;人口迁移对1980年以来郑州人居环境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8年
5 李丽君;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李曼曼;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佳琦;陕西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宋玉琴;人口迁移对城市本地就业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彦辰;199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8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