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3 12:52

  本文选题:人口再分布 + 社会经济效应 ; 参考:《人口学刊》2013年05期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bstract]:Since 2000,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sharply,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has been profoundly adjusted. Overall,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momentum has slowed, the spatial pattern to "polycentric aggregation" direction. In th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Guangdong's dominant situation began to change.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center has shifted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other regions, but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population carrying area, and the population is in the middle. The return of parts of the west is accelerating.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aus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social factors gradually strengthen, and migration flow is more complex.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with great foresigh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so as to make it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公共资源的协同研究(11JJD840016)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里;朱国姝;陈钦;;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2 石昶;宋德勇;;隐性失业影响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吗[J];经济学家;2012年05期

3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4 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3年01期

5 黄荣清;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J];人口研究;2005年05期

6 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7 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年06期

8 田成诗;柴思露;;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对我国地区间收入趋同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2年06期

9 李惠彬;张丽娜;曹国华;;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配置绩效——基于产业链乘数效应的分析[J];探索;2012年05期

10 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J];预测;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祥晶;;中国职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何莲娜;;基于城市布局要素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1期

5 余征;牟晓娟;;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6 郑明媚;李满春;毛亮;黎韶光;;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7 范红忠;市场规模、地区投资吸引力与地区经济差异的逻辑解释及实证[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8 王红霞;就业人口与非农生产分布不均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大都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及功能特征[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9 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传输渠道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10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杨文举;;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培林;王晓毅;;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生态移民调研报告[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6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4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歆琳;京沪铁路对沿线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郭晓英;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8 姚帅;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苏燕;湖北省游动率时空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华;;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4 王诚;中国隐蔽失业的测算及对策研究[J];财经科学;1996年04期

5 隗斌贤;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与统计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7期

6 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7 逯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8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9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10 邬红华;金荣学;;中国转型时期人口因素对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竞能;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04期

2 张为民;站在人口战线的前沿——记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孙兢新同志[J];南方人口;1998年04期

3 张原震;对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徐莹;;论中国人口转变及发展机遇[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9期

5 郭声波;一本别具特色的中国人口地理简明著作[J];人口与经济;1989年02期

6 赵旋;海峡两岸中国人口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1期

7 田雪原;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J];了望;1999年27期

8 韩京清;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9 万歌;;13亿人口总量考验生产运动[J];新远见;2005年02期

10 魏高峰;龙克柔;;中国人口演化模型与中国未来人口预测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ichael J.White;;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和人口再分布(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门可佩;蒋梁瑜;朱鸿婷;;2008-2050年中国人口预测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4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许加良;;中国人口决策的战略转变[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李思名;;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比较研究——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王学萌;郝永红;黄登宇;;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卫衍翔;卫中英;;长寿世纪人生两段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检验[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黄匡时;陆杰华;;中国人口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惠及万家[N];人民日报;2006年

2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批评两种人口思潮[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记者 冯舒玲;“创建幸福家庭”试点座谈会在银闭幕[N];宁夏日报;2011年

4 杜鹏;解读中国人口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姚敏华 万懿;中国人口发展六大新变化[N];中国人口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黄彩燕;中国人口游走在“十字路口”[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7 早报记者 肖中洁;“中国人口十年内将负增长,现在不放开生育政策更待何时”[N];东方早报;2011年

8 记者 江滨 曹芳;中国人口与发展战略令人钦佩[N];中国人口报;2000年

9 记者 田少军;人口科学要有更大的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3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5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9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小爽;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口[D];华侨大学;2011年

2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于洪洋;中国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司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前福;中国人口小城镇化道路与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石雅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金富贵;中国人口过度和影响消费需求2010-2060[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正宗;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傅国平;出生性别结构失衡的治理对策[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3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93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