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当代人口迁移政策演变考察——立足于20世纪50—90年代

发布时间:2018-07-18 13:39
【摘要】:中国当代人口迁移政策的变动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自由迁徙制度得到了基本落实,特别是农村人口因就业或投亲靠友向城镇迁移没有或较少限制。1955年自由迁徙开始转变为限制农村劳动力在非招工、招生前提下迁往城市。1958年全面控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政策产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由于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控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或转变为吃商品粮人口成为政府迁移限制政策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夫妇团聚型迁移和直系关系成员投亲型迁移逐渐放松;8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进集镇务工型迁移政策启动,"农转非"人口逐渐成为小城镇居民的主体。
[Abstract]:The change in China's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migration policy is reflected in the bas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free migration in the early 1950s.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no or less restric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cities due to employment or the dependence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on their families. In 1955, the free migration began to change to restrict the rural labour force from being employed in non-employment. In 1958, the policy of overall control of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to urban areas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urban-rural "du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as formed. From the 1950s to the early 1980s, China's food shortage proble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solved. Controlling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work in cities and towns or turning it into a population that eats commodity grai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s migration and restriction policy since the late 1970s. The policy of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s into market towns was started in the middle of 1980s, and the popul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body of the residents of small tow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人口学”(04BRK003)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54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 公安部关于办理户口迁移的注意事项的联合通知[J];山西政报;1955年08期

3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J];山西政报;196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学军;;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的回顾与评论[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5期

2 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问题与扩大就业的战略对策[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李树茁;刘晓兵;张烨霞;;中国儿童的出生登记:现状、影响因素、促进政策和实践[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01期

4 邬沧萍;谢楠;;1980—2010: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王跃生;;中国当代人口生存压力应对制度考察——以20世纪50~80年代政策为中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6 邬沧萍;苑雅玲;;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新中国人口五十年》见证新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J];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7 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动——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年03期

8 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12期

9 张志永;;1950年代节制生育工作之殇——以河北省为对象的区域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李树茁;刘晓兵;;中国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变迁研究[J];人口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杜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度经;知识的条件:人口控制论如何获得权威[D];复旦大学;2011年

2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艳;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的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张丽萍;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垠初;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朱晓;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齐国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景昌;新中国城乡户政管理研究(1949-1965)[D];河南大学;2009年

5 陈岩;“两非”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6 陈静;上山下乡与福建城市化进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帖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8 邹会聪;湖南人口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两型社会”的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巫滨利;玉林市劳动力供需现状及趋势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卢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立法构想[D];延边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2 李立宏;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西北人口;2000年02期

3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4 段成荣,梁宏,伍小兰;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综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1期

5 廖少廉,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6期

6 于潇;长春市人口迁移状况以及人口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3年05期

7 彭新宇;城乡人口迁移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陆发玉,陆生发;建国后我国人口迁移历程初探[J];世纪桥;2003年03期

9 周长洪;南京人口迁移状况及原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英霞;鲍曙明;;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鸿;;广西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6 朱金;刘欣;邵帅;;沪苏浙皖地区的人口迁移潜力、迁移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沈建法;;1985-1990至1995-2000中国省间人口迁移空间结构与系统变化效应的分析(英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沈建法;王桂新;;人口迁移的户口效应:广东省户口移民与非户口移民的比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陈家伟;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N];光明日报;2014年

2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袁政;简论人口迁移理论的跨学科应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N];文汇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顾宝昌;中国进入由人口迁移和流动主导人口态势的时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 刘海英;英探讨人口迁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N];科技日报;2011年

7 魏星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十二五”人口迁移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N];中国人口报;2012年

8 通讯员李亚楠;姓氏演变揭示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杨云彦(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我国的人口迁移及其政策导向[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折射文明与进步的人口迁移[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营;人口迁移的规律[D];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

2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丽;公共产品配置对人口迁移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7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刘丹;入疆移民及其安居研究[D];河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3 吴阳香;大城市人口迁移与房价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田鲁;人口迁移对1980年以来郑州人居环境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8年

5 李丽君;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李曼曼;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佳琦;陕西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宋玉琴;人口迁移对城市本地就业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彦辰;199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2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32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a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