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8-21 11:58
【摘要】: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间维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78以来,全国与"四大板块"先后经历了倒"U"型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3个阶段的演替;②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维度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③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增长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即增长热点先后历经了"两核集聚"→"一核极化"→"中心辐射递减"的时空演变;④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空差异主要受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5个因子影响,并且各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⑤面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新形势与新挑战,地理学界在理论成果及应对措施方面应该作出更多贡献。
[Abstract]:Based on the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mprehensive use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dimens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s. Since 1978,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four major plat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inverted "U" growth fluctuation and steady growth. (2)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 (3) the phenomenon of spatial polarization exists in the hot spots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a's rural areas. That is, the growth hot spots have experienced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two nuclear agglomeration", "one nuclear polarization" and "central radiation decline" successively. 4.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re mainly due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Five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 level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are affected,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ole of each factor in different periods. 5.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field of geography should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1) 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2489)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志明;李鹏;;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2 刘彦随;龙花楼;张小林;乔家君;;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3 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4 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5 王成超;杨玉盛;;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6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7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8 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9 柏延臣,李新,冯学智;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10 姚士谋;吴建楠;朱天明;William Y.B.Chang;;农村人口非农化与中国城镇化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慧蓉;钟涨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王进;侯远志;;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胡渝清;刘今朝;孙钰霞;;重庆市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收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田富强;;陕西未来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仲素梅;;日本“农地非农化”对江苏省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6 田富强;;西安农村劳动力资源及流动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7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8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9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10 杨志恒;;GIS空间分析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剑;冀常鹏;李义杰;;基于TGIS的数据挖掘研究[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刘国永;;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及我国实践与政策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秀敏;林坚;刘万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分析——基于成都市天回镇、洛带镇和邓双镇270户农户转移意愿的调查[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思源;曲福田;曹大贵;刘友兆;;ESDA支持下的城市地价分布信息提取[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承明;刘文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蔡伟毅;;我国各省区城市化发展差异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林善浪;林玉妹;樊涛;;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实证调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洪岩;康静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青青;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吕tq;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甘茂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丁秀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农户就业选择机制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旭明;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晓琴;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佳;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蔡红辉;浙江省中心镇人口集聚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瑞峰;张义丰;党蓉;;我国山区乡村生态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龙花楼;刘彦随;唐国平;陈玉福;;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姚先国;来君;刘冰;;对城乡劳动力流动中举家外迁现象的理论分析——一个可行性能力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年02期

4 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5 周晓津;;1978—2007年中国隐性失业、劳动力流动与整体失业率估计[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6 蒋时节,刘贵文,李世蓉;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7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8 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9 杨秀珠;浙江省城市化工作的基本思路[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10 仇保兴;面对全球化的我国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玉芹;[N];吉林日报;2004年

2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中心主任 刘彦随;[N];人民日报;2010年

3 刘彦随;[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刘彦随;[N];人民日报;2011年

5 刘彦随;[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霞;;中国农村人口省际省内迁移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8年08期

2 朱宝树;转型时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滞后问题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4期

3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年01期

4 胡旭彬;王玲杰;;流动人口初育年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5期

5 李新;郭宁;宋芙蓉;;1990年以来广州市人口迁居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6 武俊青;凌建春;程建萍;李玉艳;叶江枫;李娜;郑晓瑛;;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生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03期

7 何文杰;毛京沭;;徐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8 周艳丽;;论影响城市知识女性生育意愿的社会因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化波;延边朝鲜族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5年03期

10 袁晓玲;黄新梅;胡得佳;;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敏;;浅析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措施——以石阡县农村人口增长为个案[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新;;有计划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4 郑国全;;浙江省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的地域特征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裴洪淑;;延边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陈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本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模式[N];中国人口报;2005年

2 王启明邋麦燕清 陈振晔;雷州农村计生宣教工作获省肯定[N];湛江日报;2007年

3 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我区新农村建设应把农村人口协调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6年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N];河南日报;2007年

5 ;加快构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王宁;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魏萍;全国建成20多万个农村人口文化大院[N];健康报;2007年

8 记者 秦洋;使群众真正成为人口文化活动的主人[N];山西日报;2005年

9 记者 田少军;聚焦农村人口健康促进农村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蔡永飞;减少农民不等于减少农村人口[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黄祖宏;西藏人口分布变动与其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峰;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韩晓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7 陆淑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8 张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霓;我国女性迁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高原;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斯琴其木格;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结构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冬;“关爱女孩行动”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彭彦辉;长沙市某区计划生育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明;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翟磊;三省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宁宁;台州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调查研究及规划策略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5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95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