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9卷第11期2009年11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29,No.11Nov.,,2009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11-1797-06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吕晨,樊杰,孙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
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域四周。西北干旱区、
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关键词:人口空间格局;GIS;空间自相关;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我国学者对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以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爱晖—腾冲人口分布线最为著名[1]。目前对于人口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空间格局刻画[2-6]、人口格局影响要素分析[7-10]、人口格局的变动[11-13]等方面。研究方法一般为时间序列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和聚类分析、自组织模型等,研究单元多为省域或城市单元[14-16]。已有学者在人口空间分布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受当时技术和资料的限制,对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特性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的定量考证、各影响因素本身性质和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章较为少见。
ESDA(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17]。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新兴的ESDA技术,以GIS为平台进行人口空间格局的可视化表达和测量,并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叠合统计,尝试从影响因素流动性和替代性的角度对影响因素的性质、长短期效应进行初步探讨。
1研究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分析中采用的县域人口密度、三次产业构成数据来源于2005年各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高程数据来源于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的精度为90m*90m的STRM3高程数据。气候区划图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的中国气候区划图矢量化而成。2005年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图的基础底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由于中国部分城市的市辖区是由过去城市周边的郊区县行政区划调整而成,因此在人口分布与空间组成上与内城区有较大差异,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将各个城市的市区单独作为基
(区)单元。本斑块进行分析,由此构成2394个分县1.2研究方法
1.2.1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测算。美国统计学家洛仑兹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仑兹曲线[18]。洛仑兹曲线可以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洛仑兹曲线与45度线
“不平等面积”;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之间的部分为
收稿时间:2009-05-12;修回时间:2009-1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83074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01044)联合资助。
本文关键词: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