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浅析清初我国人口剧增的可能原因

发布时间:2018-11-05 15:04
【摘要】: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清初我国人口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0.14亿剧增到1.4亿。本文对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应用推广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经济、政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口迁移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讨论清初人口增长可能的原因。综合分析认为,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是清初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Abstract]:Population growth is the result of both natural and mechanical changes in population. In less than 90 years, 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increased sharply from 14 million to 140 mill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importan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so on, are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discusse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trod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corn sweet potato and other important crops originating in America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基金】:浙江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LY-25)
【分类号】:C9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风贤;彭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陈艳阳 ,李具双;论宋元之后江浙医学的兴盛及原因[J];江苏中医药;2003年01期

3 杨宝霖;;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4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二)[J];世界农业;1979年05期

5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J];世界农业;1979年06期

6 张士尊;清代中朝之间“瓯脱”地带人口与环境变迁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赵国磐;佟屏亚;;马铃薯的起源与传播(一)[J];种子世界;1988年09期

8 佟屏亚;;古代玉米的传说——印第安人的贡献[J];种子世界;1985年03期

9 杨旋;;寻根物种的起源(之三) 玉米:来自墨西哥的图腾[J];中国西部;2009年Z1期

10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亭;;中缅疆界变迁中的“瓯脱”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陈建华;;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杨海莹;;马铃薯在山西的本土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5 邵侃;卜风贤;;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的引入和传播——基于甘薯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6 刘素婷;;茄科植物古汉名考证(一)[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7 刘仰智;郭风平;;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孙暑萍;王佳楠;李俏;;唐天宝年间粮食安全形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赵亮;;清前中期的农林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赵亮;;18世纪中国的生态政策与生态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李木妙;;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6 袁洪亮;;也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兼论现代化的起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马丹丹;;他者何方:长城与寨墙[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8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试探[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6期)[C];2008年

9 王宝卿;;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柳;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震;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集雨限灌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5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建辉;文景、贞观、康雍乾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军;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J];古今农业;1988年01期

2 闵宗殿;;海外农作物的传入和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古今农业;1991年01期

3 王九林;医学文化中心的南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薛益明,周晓红;论金元时期学风的转变[J];中医文献杂志;2001年02期

5 蔡捷恩;宋朝禁巫兴医述略[J];医古文知识;1997年03期

6 游修龄;说不清的花生问题[J];中国农史;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将负担90亿人的地球[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陈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与传统社会结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强连红;;建国以来黑河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4 蒋萍;人口增长与妇女两代间隔[J];人口与经济;1984年04期

5 ;沙漠化与人口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J];人口研究;1985年02期

6 胡焕庸;内蒙古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J];西北人口;1985年02期

7 桂世勋;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8年06期

8 刘敏,宫延怀;聊城市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研究[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9 罗名海,龙宁;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06期

10 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的驱动作用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小锋;郑度;;论西藏自治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张敏;;浅析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措施——以石阡县农村人口增长为个案[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蓝江;;人口增长的自然界限——马克思主义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批判的一个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4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黄丹;徐邓耀;余波;;基于SPSS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城市化关系分析研究——以南充市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刘习敏;;2000年西宁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预测分析[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7 张文林;白家琪;;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8 尹克新;荣雅君;;灰色动态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A];模糊数学和系统成果会论文集[C];1991年

9 曹光杰;;临沂市人口发展与人力资源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卢萍;;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态平衡[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煜;过去五年我州地方人口净增7.56万[N];昌吉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曹湘黔 赖歆;我市保持低人口增长[N];自贡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李平;30年全市累计少生300多万人[N];南充日报;2010年

4 ;预计大约30年内,印度人口将超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邹民生 乐嘉春;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周期高峰惊人吻合[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锡盟统计局;“十一五”时期我盟人口增长变化图[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1年

7 曹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人口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8 记者林妍 熊文娟;北京将用经济手段调节人口增长[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乔雪峰;全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大会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席来旺 吴云 廖政军 史克栋 于青 马小宁 邹志鹏 黄培昭 苑基荣 韦冬泽 殷淼 王慧 白阳 马菲;人口增长考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邵昱;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彭文进;俄罗斯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朱秋莲;建国以来党的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江权;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艳;建国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晓钰;和田人口增长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3 蒋辉;我国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统计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4 姜丽;区域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雷敏;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黄传岭;区域发展中的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礼刚;西北民族地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8 李春霞;论近代中国生育节制思想[D];河南大学;2008年

9 杨金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张双临;大理州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12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12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