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
本文关键词: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6年
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
曹宏
【摘要】:就全球而言,现今人口老龄化空前严峻,不断提升的预期寿命进一步恶化人口结构,二者为储蓄率创造了下行空间,全球储蓄率不断下降,经济持续低迷。就当下中国而言,我国正面临人口结构的转折即刘易斯拐点,能否继续人口红利带来的持续高储蓄率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因此探讨预期寿命,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迫在眉睫,探讨如何提升一国储蓄率成为关键的研究问题。在理论模型层面,为说明预期寿命、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建立三期迭代模型探讨预期寿命,人口结构对于储蓄率的作用机制。在实证层面,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选取了1970-2013年间246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预期寿命增长和年龄结构改变对储蓄率的影响。由于在一般模型下数据缺乏显著性,本文进一步建立预期寿命方程,纳入储蓄率模型。最终得出结论:(1)预期寿命对于储蓄率呈现积极促进作用。(2)少儿抚养比对于储蓄率有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对于储蓄率有促进作用。(3)随着预期寿命增加,少儿抚养比对于储蓄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老年抚养比对于储蓄率的促进作用增加,预期寿命主要靠影响老年抚养比影响储蓄率。(4)发达国家储蓄率对于老年抚养比和预期寿命更敏感,发展中国家储蓄率对于少儿抚养比更加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降低可以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储蓄率。(5)对于预期寿命,科技发展水平将对预期寿命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环境恶化程度对预期寿命带来显著抑制作用;婴儿死亡率作为衡量一国医疗水平的代理变量,对预期寿命带来显著抑制作用;人均生产总值将对预期寿命带来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婴儿死亡率是对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因素。由于我国正面临人口结构的改变,即将迎来老龄化阶段,如何继续维持我国高储蓄本文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抓住最后的人口红利完成产业结构改革。第二,开展延迟退休或者鼓励在职的政策性引导。第三,尽快完成养老机制的完善而非鼓励生育,提升储蓄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F83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树才;宋琪;付云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内生储蓄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06期
2 金刚;柳清瑞;张秋秋;;分段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J];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03期
3 孟令国;王清;胡广;;二次人口红利视角下国民储蓄率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13年05期
4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5 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人口研究;2012年04期
6 沈坤荣;谢勇;;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997~2008——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7 李雪增;朱崇实;;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长生;简玉峰;;寿命预期、教育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9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10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畅;;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金规模对私人储蓄率影响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6年04期
2 吴伟东;;社会保险会降低农民工的储蓄率吗?——基于上海等城市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6年08期
3 窦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15期
4 潘颖;;城镇居民对应对老年风险资本配置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J];智富时代;2016年08期
5 何玲;朱家明;;基于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6 史本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6年04期
7 杨文健;杨红倩;;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8 秋娟;;基于VAR模型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6年06期
9 瞿凌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分析——基于微观家庭的养老和子女教育储蓄动机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年06期
10 杨燕绥;于淼;胡乃军;;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鹏;王育森;;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一个“人口红利”的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经纬;2014年03期
2 李威;;高投资背后的人口结构因素——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年01期
3 杨继军;张二震;;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4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5 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人口研究;2012年04期
6 胡颖;齐旭光;;中国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沈坤荣;谢勇;;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997~2008——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8 李雪增;朱崇实;;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刘长生;简玉峰;;寿命预期、教育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10 金烨;李宏彬;吴斌珍;;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曹宏;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D];南京大学;2016年
3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4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8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