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主体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发布时间:2018-11-18 11:51
【摘要】:本文对国内流行的"人口环境说"进行了反思,认为过分强调人口的"环境性"不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具有极其重要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人口应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体",而不仅仅是"统计学总体"。本文回顾和批判了西方以数为本的负人口观,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培育"亲生态人口"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我国的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两大战略转变,即一方面,由数量控制型的人口发展转变为生态优化型的人口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人口优化和家庭优化的政策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popular "population environment theory" in China, and thinks tha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nature" of the popul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ubjectivity, initiative, creativity and adaptability. Population should be seen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body", not just a "statistical aggregate".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riticizes the concept of negative population based on numbers in the West,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pro-ecological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mode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needs to realize two strategic changes,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changed from the quantitative control type to th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type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licy system of pop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family optimiz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人口所;
【分类号】:C92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军;高利红;;从国外发展状况看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杨永华;胡冬洁;赵峰;;资源生产率视角的循环经济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孙淑萍;;论生产力的生态转向[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5 陶爱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6 姚进一;;循环经济在城市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7 刁志萍;;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原威则;;生态政治与和谐社会系统背景的界定[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钟祖荣;可持续发展消费伦理的大力倡导及其生态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陈新夏;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传忠;;推进和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2 蓝江;;人口增长的自然界限——马克思主义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批判的一个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刘海霞;;浅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内涵[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彭鹏;;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发展观[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林;;论经济规律与市场经济行动规律[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7 王大任;;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8 高娜;;现代生态文化理论思潮的兴起与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A];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雄志;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海东;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臧兴兵;生源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杜小丽;基于建构主义的生态移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桂峰;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顾寒琳;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树新;鄱阳湖区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杨雅雯;环境侵权的类型化分析及其民事救济[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其杰;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帆;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探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强;西部开发中的人口环境分析[J];人口研究;2000年04期

2 蔡志明,胡梅;论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朱栋梁,雷鸣,蓝甲云;论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李竞能;再论人口控制中的政府行为的规范原则和评价标准[J];南方人口;2000年03期

5 ;《w贩⒈硎鹈恼轮赋鋈丝诠嗳允俏夜滓侍鈁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6期

6 查瑞传;人口控制: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认识的战略性问题[J];前线;2000年07期

7 肖若然;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周绍斌;论农村人口控制的障碍及其克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王芳;人口控制方式演变与选择的社会学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周德禄,卢笋;山东省人口控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邬沧萍;;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人口控制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钮清;;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机制创新——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的有益探索[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梁立东;;上海城市人口控制初探[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黄一凡;曾德慧;王如松;阳文锐;;中国省域人口流动趋势的情景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琦;;20世纪50年代中共领导人人口控制思想探析[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6 罗成林;;谈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人口对策[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7 肖周燕;;对特大城市人口调控问题的反思——基于公共政策与管理视角[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8 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回应十点质疑[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9 李锦珠;方文明;;广东人口可持续发展刍议[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沙青;“控制人口就是抓经济”[N];云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谭克扬邋段涵敏 通讯员 梁迪军 梁文明 沈念梓;依法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发展[N];湖南日报;2007年

3 东剑邋增强 记者 范志刚;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N];南昌日报;2008年

4 记者 巢宏伟 实习生 万丹妮;全市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N];九江日报;2009年

5 李红刚;人口、人口结构与国家安全[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潘磊 裴晶 记者王超;我市2015年总人口控制目标314万人[N];锦州日报;2011年

7 贵计宣;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跨大步上台阶[N];中国人口报;2011年

8 记者 王贤俊;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不断提升人口和计生工作水平[N];马鞍山日报;2011年

9 记者 杨松 通讯员 郑先亮 韩康永;市人口计生委 明确目标 强化措施 确保实现年度人口控制目标[N];商丘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冠华;省人口计生党政综合考核组来潍[N];潍坊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林瑞基;组织人口生态理论及其相关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瑞珍;人口控制中人权问题的道德审视[D];中南大学;2004年

2 卢笋;山东省人口控制经济效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锴;大连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及其测定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勇;北京市东城区以“住宅”为载体人口规模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杨静;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湖南人口(1949-1964年)[D];湘潭大学;2013年

6 王舒容;天津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双丽;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黄晔;中印两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国辉;论马尔萨斯的人口伦理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新勇;昆山人口的现状分析与综合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9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39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