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区域识别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2000 and 2010 population censuses in China,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dex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and to divide the problem regions by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opulation varies greatly,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creases rapidly, bu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county is low,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increases by 0.6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population varies greatly in different regions; (2)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s between 0.0816 and 0.7670, and there are 50% and 25% of the district and county comprehensive index between 0.2% and 0.30.40 respectively; (3)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8 type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 areas, namely, the areas with backwar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11.76%), the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3.92%), and the low urbanization level areas (2.94%). Population aging area (13.24%), low education level area (21.08%), population density low complex problem area (9.80%), low urbanization level complex problem area (15.69%), population aging area (13.24%), low education level (21.08%),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rea (9.80%), low urbanization level (15.69%), Areas with no prominent population problems (21.57%).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fut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population pattern, to perfect the region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effective population understanding, a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ub-center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12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66)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传海;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与成因[J];统计与决策;2000年12期
2 刘占文;对顺义区人口发展状况的回顾[J];北京党史;2005年02期
3 郭志仪;曹建云;;西藏人口发展与人口公共管理[J];西部论丛;2006年05期
4 邱志强;;实现“人口善治”——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治理方略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7年02期
5 陈仲常;张翠姣;章翔;;中国人口发展监测评价模型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份人口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5期
6 赵彦生;王福胜;唐雪冰;;一类人口发展系统模型的建立[J];硅谷;2009年04期
7 ;上海举办“世博效应与人口发展”研讨会(英文)[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10年Z1期
8 ;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终期评估总体方案[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10期
9 李汉;;宿州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7期
10 孟立联;刍议人口发展[J];人口研究;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昭磐;;福建省人口发展现状、预测和对策[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郁龙余;王晓华;;深圳人口发展与行为准则的规范[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雷军;张小雷;岳健;吴世新;;新疆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Amy O.Tsui;;促进生殖健康,保持亚洲人口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王富贵;;增加商业投入,适应人口发展需要[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6 陈希耀;;城市建设与人口发展[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7 王霞;;海西人口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对策[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8 袁君;;贵州人口发展状况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杜午禄;;改革开放30年促使北京人口发展呈现六大巨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窦蔓;;我市人口发展变化现状[A];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凌晓文;甘肃举办首届人口发展论坛[N];中国人口报;2008年
2 记者 何雪华 通讯员 高明明;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成立[N];广州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伟;安丘着力构建人口发展新格局[N];潍坊日报;2012年
4 杨红良;阜新人口发展状况[N];阜新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烨;全市人口发展2013年报发布[N];南通日报;2014年
6 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N];中国人口报;2005年
7 邱志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口计生委;构建和谐社会对人口发展的要求[N];中国人口报;2007年
8 记者 赵静;专家学者为我省人口发展建言献策[N];青海日报;2007年
9 记者 甘国华;做好重点区域和地区的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N];中国人口报;2008年
10 孙梅芳邋实习生 李雅菲;中原城市群人口发展功能区座谈会在洛召开[N];洛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蒋若凡;人口发展政府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侯建明;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4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陟远;计划生育背景下中国人口发展路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雅丽;世界人口发展格局变动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伍瑜;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刘子涵;特大城市近郊的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5 邹会聪;湖南人口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两型社会”的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坤;福建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石秋月;黔东南州人口发展法制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8 黄帮梅;人口发展功能区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峰;上海市静安区人口发展特点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吴,
本文编号:240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0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