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特征——基于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9 09:27
【摘要】:本文使用了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北京市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共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相关数据,综合利用人口重心研究方法和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方法,借助于Arcgis软件分析工具,分析了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和离散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研究结论表明,近30年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呈现为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规模总量不断膨胀的基本态势,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领先,全市人口重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北部位置,位移距离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北京全市域人口密度由内到外呈现较为显著的阶梯状递减特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与近郊区人口密度梯度差异逐渐变小,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的梯度差异逐渐扩大,以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布为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集聚趋势依然明显,反映了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点;北京市人口标准离差椭圆长短轴均呈缩短趋势,长短轴之比亦呈变小趋势,反映了在北京市人口规模整体扩张的基本态势上,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更强烈的向心极化趋势和同心圆集聚趋势。总之,北京市仍然表现为人口增量型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对稳定的人口重心变化和较小的标准离差椭圆变化表明了北京市人口增加趋势呈现出城市化中后期趋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质量型城市化将进一步成为北京市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ata of the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population censuses of Beijing in 1982, 1990, 2000 and 2010 are used, and the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research method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tical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synthetically.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and reveals the basic evolution trend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ener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i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expanding the total population size.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the urban functional development area and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district is ahead. The center of population of the whol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osition of the urban center of the city, the displacement distance is small, and the displacement distance is basically stable. The gradient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central urban area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peri-suburb, and the gradient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peri-suburb and faraway suburb is gradually enlarged, and the gradient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urban area of Beijing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from the inside to outside, and the gradient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central urban area is gradually smaller than that in peri-suburban area.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trend in the capital functional core area and the urban functional expansion area is still obvious, which reflects the strong stabil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n Beijing. The elliptical axis of standard deviation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has a tendency of shortening, and the ratio of long axis and long axis is also decreasing, which reflect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overall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scale in Beij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shows a stronger trend of concentric polarization and concentric circle agglomeration. In short, Beijing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a phase of urbanization with an incremental population. The relatively stable change of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smaller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increase in Beijing shows a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urbanization will further become the main challenge in the future urbanization of Beijing.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管理研究”(编号:71133003)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胡兆量;;北京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考和再认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3 胡兆量;;北京人口规模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4 倪娜;易成栋;高菠阳;;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5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6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7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8 宗跃光,周尚意,张振世,郭瑞华,陈红春;北京城郊化空间特征与发展对策[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9 宗跃光,张振世,陈红春,郭瑞华;北京大都市土地开发的乘数效应和增长模式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10 王静文;毛其智;;北京城市近10年人口分布演变态势分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军;尹卫红;陈静;;北京市“宜居城市”与土地资源利用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3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4 占文凤;陈云浩;周纪;李京;;支持向量机的北京城市热岛模拟:热岛强度空间格局曲面模拟及其应用[J];测绘学报;2011年01期

5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6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7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8 吴唯佳;;跨学科平台“北京2049”的研究框架和发展展望[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3期

9 屠锦敏;屈鹏举;董晓峰;;兰州都市圈建设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10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邵明哲;沈正平;;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一星;魏心镇;冯长春;孟晓晨;;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顾朝林;于涛方;刘志虹;谢宇;唐万杰;;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晓云;张年国;;基于区域的沈阳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兼论都市区界定方法的比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立国;;铁路枢纽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怀化市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基于ArcGIS Server的震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孟磊;采煤驱动下平原小流域生态演变规律及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明;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9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孟繁彬;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刘微;环渤海都市圈城市间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明丽;我国土地使用价格改革对城市工业郊区化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小思;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毛;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赣州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倩宇;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何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兆量;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4 宗跃光;城郊化是大都市发展的重要阶段[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5 李善同,刘勇;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6 周一星,于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J];城市规划;1988年03期

7 周一星;对城市郊区化要因势利导[J];城市规划;1999年04期

8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9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10 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王远林;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4期

2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广州市1990—2000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3 尹文耀;白s,

本文编号:2405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05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